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携手“一带一路” 大爱凝聚共识——写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在南宁召开之际

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人道主义是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

2015年始,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成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这是我国器官捐献史的重大转折。2016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召开,中国器官移植工作正式融入世界大家庭。

7年来,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每年都如期召开,大会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打造器官捐献和移植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对器官移植事业的指导原则,建立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公共伦理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自2016年起,我国年度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数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中国毫不保留地与世界各国分享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改革发展经验和技术,共同提升器官移植服务可及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致力于让器官移植技术惠及更多人群。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今年是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160周年。今年中国时隔16年首次修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修订草案)》,将“捐献”二字正式写进条例名称。今年12月8—10日,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CIODC)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南宁召开。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高质量建设,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来自30多个国家的750多位专家学者以大爱凝聚共识,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行稳致远。

全国卫生健康行业器官捐献青年志愿服务总队为首批成员单位授旗。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唐典胜 摄

发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2)》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已连续发布5年。该报告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组织编写,此次报告显示,2015—2022年底,中国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4.02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12.01万个。该报告以中英文双语年度发布的机制,以中国器官移植权威数据向世界展示中国器官移植改革发展的经验与成果。

与会嘉宾认真参会。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唐典胜 摄

全国器官捐献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授旗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作为发起单位,号召全国卫生健康行业尤其是188家器官移植医院积极加入,弘扬器官捐献大爱奉献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围绕器官捐献开展专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来自全国10家施予受志愿服务支队作为首批成员参与现场仪式,接过全国卫生健康行业器官捐献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成员单位旗帜。

聘任国家COTRS科学委员会国际及港澳台顾问

为更好地提升我国器官分配政策的科学性、先进性,发挥移植专家的专业作用,规范器官分配行为,加强行业自律,2021年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成立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科学委员会(简称“国家COTRS科学委员会”)。国家COTRS科学委员会13位国际顾问、9位港澳台地区顾问,大会期间举行部分国际顾问和港澳台地区顾问聘任仪式。

发布“‘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南宁行动”

大会发布“‘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南宁行动”,在遵循《世界卫生组织人体细胞、组织、器官最高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在器官捐献和移植相关领导力、管理、质量控制、技术创新方面形成系列行动方案,通过不断地加强互动、加深互信、增进友谊,向着实现器官捐献自给自足的目标不断前进;“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各类合作项目在会上举行签约仪式,合作方以深化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交流,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务实合作为己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人文与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点击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内容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