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重点项目之一,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主会场活动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精彩上演。此前,文旅部1月1日发布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名单,共有91个示范展示点入选,比去年增加17个。

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暨“春到万家”群众文化主会场活动现场。广西日报-广西云通讯员龚普康 摄
龙年春节到来之际,到处都有热闹的“村晚”。在广西三江主会场,人们舂糍粑、打油茶、炸油果,聚在风雨桥、鼓楼坪和戏台,表演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在贵州榕江,“村晚”“村超”合体亮相;在山西临汾和湖南凤凰,两地“村晚”直播连线,南北大联欢释放独特的精彩……“村晚”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展现新气象,焕发新风貌。在欢声笑语中,新时代的乡村释放新的活力。
活力展现在全民参与中。每一场“村晚”,都是一场以乡情乡愁将人们凝聚到一起的盛会。前一分钟还是台下的观众,后一分钟可能又是台上的演员。台上,是人们身边的“民星”,唱的是自己的歌,跳的是自己的舞,讲的是自己的故事;台下,是十里八乡的乡亲,看得热火朝天,听得如痴如醉,乐得前仰后合。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融入家长里短、音乐歌舞走上舞台,“村晚”有效激发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有这样的活力,乡村何愁没有人气?
活力展现在薪火相传间。“村晚”根植于“村”,立足于“土”,芦笙踩堂、侗族大歌、晋南威风锣鼓、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各地“村晚”上,人们在展示乡村风采风貌,也在传承乡土文化精粹,在乡邻共庆、人头攒动间,年味渐浓。近年来在“年味去哪了”的困惑下,“村晚”逐渐成为各地的新年俗,让许多在外工作、学习的年轻人对回村过年有了新期待。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成为乡土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承者,部分失落的民间文艺得以重焕生机。有这样的活力,乡村何愁没有灵气?
活力展现在泼天流量里。“村晚”凝聚乡情,承载乡愁。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村晚”越来越火。现场观众把“村晚”场景通过照片、短视频等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既让远在他乡的游子纾解了乡愁,更让许多乡村人文特色、民俗风情在遥远的他乡被看见、被关注、被热捧。在山西临汾和湖南凤凰的南北互动连线直播,就吸引了超过1557万网友在线观看;广西三江“春晚”主会场在2月3日通过各平台直播,总点击量超过10.51亿。“乡村文旅流量密码”在田间地头释放开来。有这样的活力,乡村何愁没有底气?
“村晚”已不仅仅是一场文娱活动,更是一个融合的大平台。赏民俗、忆乡愁,看表演、游乡村,展非遗、品美食,采年货、赶年集,“村晚”带动起丰富多彩的“村晚+”活动,撬动了乡情乡愁的火热情感,也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强劲动能。
“村晚”让乡村释放出新活力,不断探索“村晚+”模式,让活力持续释放,“村晚”将不会散场,而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苏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