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柏仁在查看酱油发酵情况。
在桂平市金田镇大贤村仁义智食品有限公司,晒场上密密麻麻整齐摆放着近两百个陶缸,一股股浓郁的酱香味扑面而来,桂平市仁义智食品有限公司经理蓝柏仁和他老婆正忙着搅拌豆酱、清洗过滤布。
“我们是2016年脱贫就办起了酱油厂,至今也有8年了,但古法酿造酱油技艺有二十多年了。”蓝柏仁边搅拌豆酱边跟笔者分享发展酱油产业的点点滴滴,言语间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2013年,蓝柏仁因缺乏资金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经过当地政府的帮扶,2016年蓝柏仁顺利脱贫。同年与蓝柏义、蓝柏智两兄弟办起了酱油厂,形成了由自己在家主内,两兄弟主外分工合作的格局,公司名称也如同“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一样,蓝家三兄弟也在认真践行、经营,并以实际行动回馈大贤村、回馈社会。
“古法酿造酱油技艺耗时长、过程繁杂,后来经表兄提点改进,虽然还是古法酿造,但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也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蓝柏仁介绍,生产传统酱油,既是对传统产业技艺的传承,也是对“儿时的味道”的一种追求,无论是选豆、洗豆、浸豆、煮豆……每一道程序都严格把关,坚持以用好材料、做好工艺、出好产品的理念,为广大消费者打造出“零添加”传统原生态酱油。目前,该公司年产酱油约15万斤,年销售额达200万元。
随着酱油厂慢慢走上正轨,蓝柏仁三兄弟成为该村小有名气的经济能人,也更加坚定了该公司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的想法。“我们计划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乡亲一起把酱油产业做大做强,共同致富。目前,累计带动周边10个农户、脱贫户进公司务工,人均年增收5000元。”蓝柏仁说。
“兄弟,还有没有酱油和豆渣,我来进货了。”家住南木镇高塘村的陈永处,早早开车来桂平市仁义智食品有限公司进货。“这里的酱油好吃、纯正,深受市场欢迎,我每个月都要来进货2至3吨,有时候也收购豆渣,自己还养了10多亩的鱼塘,拿豆渣当鱼料,鱼都是‘豆香味’了!”得益于桂平市仁义智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充足的货源与豆渣,陈永处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传统手工酱油厂是我们村的一个特色产业,也是玉林晚报乡村游路线之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金田镇大贤村支书谢冰梅告诉笔者,为持续壮大该村特色产业,该村正积极帮助桂平市仁义智食品有限公司联系宣传、销售渠道,也计划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将酱油生产的产、学、研、销等链条串联起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酱油产业蒸蒸日上,对于未来,蓝柏仁相信,只要坚守“酱心”,精耕品质,就能继续擦亮“真晒”儿时的味道这块招牌。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