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清芳(右)在指导工人缝制衣服。
3月6日下午四点半,平南县上渡街道大乙岭社区老乡家园安置小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刘清芳正在各个工位间来回走动,指导工人缝制衣服,检查出品情况。
“这批货大概有600多件,主要是运动服和连衣裙。”刘清芳介绍,车间元宵后正式开工,在附近工厂拿货回来加工,订单都比较充足。
今年50多岁的刘清芳留着一头精干的短发,说起话来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容。然而在2016年以前,她还在为生计发愁,总是双眉紧锁。
刘清芳是2016年大洲镇粤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4口人,丈夫身体不好,做不了重活,两个孩子上大学需要不少的学费,主要收入来源靠她外出务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住房是背靠高切坡泥砖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017年年底,平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成,刘清芳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从山沟沟里搬进了安置小区,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6月,刘清芳凭靠自己的针织手艺,就近创业,向亲戚借了两万块钱,在小区租了个铺面,购置了10台二手缝纫机和布料,开办针织车间,开启了创业生涯。因为人正直守信,针织技术好,她的铺面在安置小区愈发受欢迎,不少群众前来报名,工人从最开始的两三个慢慢增多,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2018年年底,刘清芳顺利脱贫。
2019年,上渡街道大乙岭社区了解到刘清芳的创业故事后,为其免费提供300平方米的铺面。
“免了租金后,我的压力小多了,干劲更足了。”刘清芳说,她将针织厂从小区外面搬到了小区楼下,筹措资金又购置了8台缝纫机,扩大规模。随着车间逐步走上正轨,刘清芳不仅还了借亲戚的钱,还陆续为家里购置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电,生活水平渐渐提高。
在刘清芳的带动下,帮扶车间长期吸纳15名搬迁群众就业,人均工资每月1800元左右。“工资按件计,做多得多,我经常上午送了小孩上学再来,中午十一点多就回家做饭,一千多元到三千元的工资我都领过。”搬迁户欧阳艳红告诉记者,她原来在县城区务工,随着大女儿在安置小区旁边的工业园小学读书后,为了方便照顾女儿上下学和操持家务,就选择到帮扶车间务工。
该车间吸纳的多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需要照看家庭的脱贫户,以家庭妇女为主,平均年龄40多岁。对于这个开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欧阳艳红和其他的务工群众都十分感谢刘清芳,“在这里工作时间灵活,平时能照顾家里,工作氛围也轻松,大家在一起一边工作一边聊天,有说有笑很开心。”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刘清芳的想法很朴实,“就想继续办好这个帮扶车间,如果有能力继续做大,就带动小区里更多的脱贫群众就业。”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