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共建新通道 畅通双循环丨大“道”通行任驰骋——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采访札记

北部湾畔,天高海阔。

汽笛声中,一艘艘万吨巨轮,往来不绝。

“印度—钦州港东—都拉营”海铁联运原糖班列首发、“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新模式“铁路箱下水”首单成功发运、“越南岘港—广西北部湾港—广西崇左”海公联运集装箱线路正式开通……北部湾港,这个全球吞吐量增势强劲的大港,正朝着“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5亿吨”的目标奋力冲刺。

“过去钦州港口运力有限,船舶只能停靠广州南沙港,耗时长、成本高。”广西新天德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兆凯坦言,得益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提速,航次增多,通关也更便捷,“如今,通过北部湾港可连通世界。”

翻开中国地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线路一眼可见: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如今,这条大通道已成为西部货物出海出边的主要通道以及RCEP框架下连接中国与东盟地区最快速、最便捷的通道。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要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承关怀而奋起,铭嘱托而前行。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交汇的门户,广西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沿线兄弟省份沟通对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近日,记者跟随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共同主办的“共建新通道 畅通双循环”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地,进园区、入企业、探港口,看发展、听声音、议热点,探寻各地携手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助力广西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生动实践。

“共建新通道 畅通双循环”主题采访广西媒体记者在重庆果园港采访拍摄。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徐天保 摄

提硬件 互联互通向纵深迈进

曾经,坐拥天然良港、面向东南亚的广西,由于省距却不省时、省钱,一度面临“广西货不走广西港”的尴尬。如今,在我区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推动下,这一局面正发生改变。

大道至简,干字为首。乘着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东风,广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升级“硬设施”、优化“软服务”,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2023年,北部湾港(本港)全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10.8%;其中集装箱完成802.2万标箱,同比增长14.3%,全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稳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十位。

另一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中心——重庆,通道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2月28日,重庆果园港,集装箱堆积如山,船来货往,一片繁忙。果园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中心、大件散货集散中心,是国内最大的内河水、铁、公多式联运枢纽港,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春节假期,果园港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9列,累计发运货物近1000标箱,源源不断地将重庆及西部地区生产的整车、汽摩配件等产品发往全球各地。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果园港)班列正不断提质上量,去年,果园港共发班列702列、3.5万标箱,货值49.64亿元,班列、箱量、货值增速均接近3倍。

重庆另一个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团结村中心站,宽阔的堆场一眼望不到头,各色集装箱整齐码叠,4台巨型龙门吊在轨道上紧张作业。

“一列55个车厢的班列,50分钟就能装卸完毕。”中心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一趟铁海联运班列发出,驶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出海口——北部湾港。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枢纽,团结村中心站是铁海联运班列的始发站之一,承担了重庆六成以上中欧班列、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到发。

近年来,因货运量增长迅猛,与中心站一网之隔的海关监管场所几经扩建,已从最初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8.2万平方米。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大幅增长,其中渝桂增长率达到三位数,同比增长117.1%,开行量创历年同期新高。

自从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西部各省区市共建新通道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省区市、企业积极加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大家庭”。

在四川,随着隆黄铁路叙毕段通车,未来再与2028年建成通车的黄桶至百色铁路相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西线的“断点”有望接通。届时,从四川南下北部湾的里程将缩短近400公里,成都最近的出海铁路通道脉络已呼之欲出。

“共建新通道 畅通双循环”主题采访广西媒体记者在成都国际铁路港采访拍摄。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徐天保 摄

由四川云津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新投资建设的成都新津区云港物流园(新港),依托成昆铁路与四川攀西地区、云南实现快速有效连接,并直接延伸到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腹地,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辐射。

“新港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成都的始发站之一,与青白江区城厢站‘一北一南’形成呼应,更好地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川省陆海新通道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张焕介绍。

在贵州,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主通道建设为主,遵义正加快建设瓮马铁路北延伸线、贵州黔北现代物流新城专用铁路。随着德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粤通道“遵义号”陆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贵州“中有都拉营、东有龙里、南有改貌、西有湖潮”的铁路物流环形枢纽逐步形成。

“我们的‘多港联动、多式联运’陆海联运体系,已成功吸引包括广西北部湾港在内的7个沿海港口相继入驻、挂牌运营。”贵阳国际陆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斌说,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支点作用愈发凸显。

在湖南,怀化是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13+2”省区市共建的“新朋友”,其依托新通道建设的怀化国际陆港,成为“后起之秀”。

湖南怀化国际陆港。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徐天保 摄

“怀化至北部湾港的铁海联运班列到发量连续两年稳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前列。”湖南怀化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蔚吾告诉记者。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开行北部湾港—重庆、北部湾港—四川、北部湾港—云南、北部湾港—贵州、北部湾港—桂东/桂北、北部湾港—河南等海铁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国内18个省区市的70个城市、144个铁路站点,对外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运输网络实现东盟国家全覆盖,形成了“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

谋运营 物流运输质效大提升

“屏幕上的亮点是班列运行的具体位置,点开还可以看到班列运输的具体货品。”在重庆、成都、贵阳、怀化,记者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各物流枢纽点上,均能实时看到班列运行情况。

贵阳国际陆港。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徐天保 摄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智慧化、数字化场景运用和多式联运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运营质效。

春节以来,重庆理文造纸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格外忙碌,一人高的卷纸源源不断下线,然后打包贴标,用货车短驳到铁路枢纽,装上班列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今年前两个月,公司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内、外贸货物3800标箱,比2023年同期增长200%以上。”重庆理文造纸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张静萍说,从刚开始的海铁联运到如今的海铁江联运、公铁联运,多式联运为企业开辟了国内国际物流运输新路径。

如果说铁路干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动脉”,那么与之相接的公路、水路、空路则是“毛细血管”,“铁公水空”多种运输组合方式,让西部陆海新通道从“线”变“网”,覆盖面越来越广。

目前,重庆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输体系,高效衔接样式丰富,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铁海水联运方面,重庆果园港的铁海联运班列货物,可走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经济带相接;公铁联运方面,重庆巴南区与四川联手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成渝运输平台,稳定运行四川至东盟、中亚、欧洲、中东等6条跨境公路运输线路。其中,“东盟线”跨境班车占比超过80%,助推2023年川渝两地跨境公路班车运输集装箱量和货值同比分别增长35%、198%。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重庆理文造纸公司找到了最优物流路径。公司物流部经理张静萍算了一笔账:“据测算,西部陆海新通道实际物流成本与江海联运成本基本持平,但运输时间节约15天以上,每年可节约财务成本约100万元。”

减少了物流时间成本,节省了物流费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条大运河正呼之欲出。在广西,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开启了三班倒作业,保证24小时“停人不停机”建设模式,运河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海域,建成后将为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江海联运大通道。

“届时,南宁、贵港等地经水路到北部湾港的路程,将缩短500多公里,货运运输成本和时间大幅降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北部湾将形成“海铁+江海”联运新局面。

“地区间物流畅通、成本降低,整个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当下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广西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鹏建议,广西应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为契机,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加快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

助发展 沿线产业链提质升级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仅是物流通道,还被寄予发展大通道经济的厚望,但产业从哪里来?如何服务产业发展?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是关键。

3月1日,记者来到离怀化国际陆港不远的“国际箱包之都”产业园看到,来自河北、广东、浙江等地的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工人们不停忙碌,将箱包从一个工序往下一个工序传送。

两年前,怀化的产业版图里根本没有“箱包皮具”的踪影;两年后,箱包上下游关联产业在怀化聚集,仅2023年下半年就有34家箱包皮具企业落户,预计2024年落户企业将达200家,百亿元产业呼之欲出。

2022年,怀化国际陆港与广西钦州港结成姊妹港,打通了“一头一尾”,目前怀化发往北部湾港的班列每周4班,北部湾港到怀化实现“天天班”。今年以来,怀化国际陆港已开行怀化至北部湾港铁海联运班列40列,占开行班列总量的45%。

“建设箱包产业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想通过怀化国际陆港,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把我们的产品通过铁路运到北部湾港,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国际箱包之都”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看中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时效和成本的优势。

通道“畅”了,产业来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我们重点建设‘国际箱包之都’产业园、中国供销·怀化三农园和绿色食品产业园三大核心产业园。”湖南怀化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蔚吾介绍,“国际箱包之都”产业园围绕构建以箱包皮具产业为主导的“1+N”产业体系,计划到2025年入驻企业达300家,产值达300亿元。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产业牵引力正在各地显现,产业布局的“愿景图”已经走进现实。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贵州罗甸县依托邻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吸引了贵州中焰环兴实业有限公司落户。这家专业生产打火机的民营企业,拥有42条生产线和砂轮机、防风机、LED照明打火机等9个系列产品,年产量6亿只,产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销往东南亚、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1月,30万吨/年钦州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入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该项目连接欧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西部地区的生物能源“产运”通道。

重庆也乘势而起,支持重庆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打造面向东盟市场的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农机通机、绿色食品4条标志性合作产业链。

“我们正在绘制新通道的产业图谱,为渝桂两地共建新通道、畅通双循环提供经验。”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黄承锋说。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已不再是单纯的物流通道,而是经济的大走廊,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助力西部地区在经济、贸易、投资、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融合 内外开放孕育新动能

前不久,西部陆海新通道首趟中老铁路保税进口粮食直达专列抵达重庆,来自老挝孟赛的粮食沿着新通道,10天左右即抵达川渝地区,老挝粮食得以共享中国市场红利。

2月29日,采访团在怀化国际陆港看到,一列满载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从怀化西站出发,驶向北部湾港钦州港东站,然后搭乘海轮前往东南亚。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国内国际贸易列车你来我往,“朋友圈”不断扩大。

“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宽了我们的业务范围,帮助我们发展了很多新客户。”四川新邦德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杜沛玲表示,2023年该公司东南亚的业务量上涨了50%以上。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对东盟进出口1796.6亿元,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18.8%,东盟成为四川最大贸易伙伴。

近年来,重庆、贵州、湖南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与东盟地区的经贸往来越来越深入,进出口成绩单“亮点”多多。

今年1月,RCEP成员国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7279标箱,占西部陆海新通道总运量的14.9%,同比增长92.7%,其中出口5745标箱,将中国造汽车(汽配)、摩托车散件、玻璃纤维等产品运往越南、印尼等12个RCEP成员国;进口1534标箱,将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木薯淀粉、起酥油、调味品、椰子汁等货品运往中国各地,有力保障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随着我区不断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北部湾港运输能级不断提升,新通道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当前,各方正合力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一系列重大机遇将使新通道在区域开放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不断培育区域开放发展新动能。”广西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曹玉娟表示,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条强有力的纽带,广西将进一步提升内外开放能级,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让货物、贸易、产业进出真正“通”起来、“畅”起来。

融通四海,畅联天下。广西正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为契机,让更多创新能力、产业动力、生态活力在这里蓬勃生发,更多新机遇在这里开启。

点击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内容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