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八桂视点 深度调查|让城市文明与“烟火气”并行——看南宁市埌西夜市如何实现经营户、消费者与管理方“共赢”

新闻眼今年3月25日起,南宁市青秀区相关部门对此前自发形成的“埌西夜市”进行集中规范管理,目前已签约入驻商家162户、单项经营品类达106个,日均客流量达到此前的近3倍,“三月三”及“五一”假期期间每晚人流量都超过1万人次;在客流量剧增的同时,夜市及其周边的交通秩序、卫生环境明显好转,成为不少游客到南宁旅游的打卡点,被媒体誉为“文明网红夜市”。5月16日,广西日报以“八桂视点1+1”模式推出深度调查报道,力图探究夜市实现多方共赢的“密码”,为夜经济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5月16日广西日报1版刊发相关报道。

南宁市青秀区引导差异化经营——

商户不内卷 夜市更规范

“欢迎你们加入埌西夜市,但夜市内已经有3家炸串店,希望你们认真考虑经营品类,避免内卷。”5月14日晚,正在南宁埌西夜市巡查的运营企业管理人员王翔向前来咨询的经营户介绍情况。

据王翔介绍,为防止入驻商户无序竞争,运营企业在招商阶段就着力引导商户差异化经营。目前埌西夜市已签约入驻商家162户,单项经营品类达106个,多个特色鲜明、货真价实的摊位已成为不少食客必选的“打卡点”。

今年3月以来,南宁市青秀区相关部门引入经营主体,对金洲路东一巷一带自发形成的夜市进行集中规范管理。在排查处理消防、交通、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的同时,引导、支持入驻商户选择贴近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需求的经营品类,并引入红黄牌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同质化竞争,得到商户和消费者的好评。据统计,目前埌西夜市日均客流量4900人左右,是集中规范管理之前的近3倍;广西三月三及“五一”假期期间,夜市每晚人流量都超过1万人次;截至5月14日,相关部门未收到治安、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的投诉。

“我们在夜市门头设置宣传标语,结合本地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开展针对性宣传,引导商户和消费者与相关部门一起共建文明网红夜市。”青秀区文明办副主任康珊表示,城区将以埌西夜市规范化管理为契机,推动辖区夜市文明、有序经营,在繁荣“夜经济”的同时助力城市文明建设。

八桂视点版面截图。

让城市文明与“烟火气”并行

——看南宁市埌西夜市如何实现经营户、消费者与管理方“共赢”

调研主题:夜市规范化管理

调研关键词:文明创建 文明网红夜市

调研时间:2024年3—5月

调研地点:南宁市

【视点提要】

每晚7时许,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埌西村的金洲路东一巷内,工作人员搬出护栏,禁止机动车、电动自行车通行;“埌西夜市”灯牌亮起,各路慕名而来的“饕客”鱼贯而入,在整齐排布的摊位挑选心仪的美食。

从3月25日起,青秀区相关部门对此前自发形成的“埌西夜市”进行集中规范管理,目前已签约入驻商家162户,单项经营品类达106个,日均客流量达到此前的近3倍,“三月三”及“五一”假期期间每晚人流量都超过1万人次。在客流量剧增的同时,夜市及其周边的交通秩序、卫生环境明显好转,成为不少游客到南宁旅游的打卡点,被媒体誉为“文明网红夜市”。

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整洁有序的环境,青秀区对埌西夜市的规范化管理,初步实现了经营户、消费者与管理方“共赢”。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从源头上破解夜市“脏乱差”等痛点问题,让城市文明与“烟火气”并行?请看记者的调查。

埌西夜市。记者孟振兴摄

为何要规范?

无序竞争带来多重隐患

“好是好,就是有点乱。”家住埌西村附近的市民卢女士对规范化管理之前埌西夜市如是评价。

“有点乱”体现在哪?卢女士和身边的几位朋友开启了“吐槽模式”:夜市内人车混行,看到好吃的想问问价,身后的电动自行车没命地摁喇叭;厕所脏,“只能捏着鼻子、硬着头皮进去”;一些摊位老板、食客随手扔垃圾,“保洁阿姨都快累死了”。

“这些还只是表面现象。”负责管理该片区的青秀区城管综合执法局津头大队市容二中队指导员何辉说,埌西夜市是自发形成,各个摊位的无序竞争带来多重隐患:肉夹馍火了,立马就有好几家跟风;你把摊位摆在路中间,我就敢把餐车推到丁字路口……不仅经营者因屡遭“内卷”而叫苦不迭,消防、交通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食品安全问题亦不容小觑。埌西市场监管所所长范羽告诉记者,埌西夜市规范管理之前,不少摊位属于“今天来、明天走”,没有保留进货票据的习惯,存在一定的隐患。

怎么办?

“我们理解经营户赚钱的渴望,也理解市民对美食的诉求,但满足这些渴望和诉求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青秀区“大行动”办副主任周海军说,消费者和舆论对环境“脏乱差”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夜市的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城管队员在工作中。记者孟振兴摄

怎么解决“痛点”?

精细化举措落实到位

3月底至4月初,从不同渠道获知“埌西夜市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媒体人(包括自媒体博主)纷至沓来,各个平台上很快就出现了质疑的声音:管得住吗?有效果吗?

一个多月下来,埌西夜市用精细化管理回应了质疑:

卫生明显好转,6名专班保洁人员循环清扫、及时清运垃圾,卫生间亦有专人负责;

摊点“内卷”减少,162家入驻商户就有106个不同品类;

食材能够溯源,规范管理后摊位相对固定,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多次逐一检查,督促商户使用清洁、无毒、无害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对存在进货索证索票不全、健康证明过期等情况的摊贩依法依规处理;

消防通道畅通,消防、住建部门严格查改消防安全隐患,要求所有摊点配置不少于1具灭火器,同时在夜市增设2个微型消防站。

精细化管理效果很快得到认可。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埌西夜市客流量约为1700人/日,规范管理后约为4900人/日,周末、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网友“景问”在相关话题文章下评论说:“个人感觉很好,现在逛夜市体验感+++分。”在夜市内经营牛杂的摊主孔丽园说,现在每晚的营业额都超过1000元,“管理到位,来的顾客也满意。”

经营中的夜市摊点。记者孟振兴摄

如何维护口碑?

推动夜市由“特色”向“品牌”升级

5月12日晚,记者来到埌西夜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灯光璀璨的门头,“他乡遇‘桂’人 文明‘潮’我看”的标语十分醒目。“我们正在着力把埌西夜市建设成为‘文明网红夜市’。”青秀区文明办副主任康珊说,接下来城区还将在夜市街区内设置提示语,引导商户和消费者共同维护夜市的文明和谐。

记者注意到,规范管理后的埌西夜市已经“今非昔比”,但个别商户和消费者乱扔垃圾的行为仍偶有发生。“基于此,我们在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与相关单位一起继续细化管理举措,预计6月底之前可实现经营户‘一车一证一码’。”夜市运营企业管理人员王翔说,接下来各方将协力推动夜市由“特色”向“品牌”升级,共同维护“文明网红夜市”的口碑。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夜间经济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必须不断提档升级。记者认为,埌西夜市规范化管理的持续努力,或将为其他夜市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多的启迪。

视频摄制:孟振兴


【记者观察】既要温度,又需尺度

长期以来,对于流动摊点是否应该规范管理,舆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摊点经营者挣的是辛苦钱,又方便了周边群众,不应该管、更不能收费;但也有人认为,缺乏规范管理的摊点很容易“不讲武德”,食品安全、卫生条件没有保障。

不少人对流动摊点的情感也比较复杂,当摊点影响自己出行、消费遇到问题维权困难的时候,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管理;但看到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以摆摊为生计的摊主因经营不符合规定被处理的时候,他们又免不了心生同情。

埌西夜市的实践说明,“脏乱差”并不是夜市的底色,规范管理与保障民生其实是殊途同归。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管理与经营的辩证关系,在城市管理中既要保证温度,又要考虑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利益各方的公约数,实现共赢。


【他山之石】浙江省杭州市武林夜市:新业态吸引年轻消费者

武林夜市位于杭州市龙游路步行街,东邻武林路、西至环城西路,全长300余米,共有经营摊位240余个。经过数次改造,武林夜市汇聚了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手工手作、文化创意等各类业态,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夜市中丰富多彩的夜间文艺表演,成为众多文艺青年打卡的必备项目。目前,武林夜市日均客流量10万人次,周末节假日高达15万人次,成为杭州夜市的标杆、大运河文化带的购物旅游目的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