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开盒”,指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引导网民对被“开盒”者口诛笔伐。《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网络社交平台,一言不合就“开盒”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些“开盒”和被“开盒”者的事例背后,有不少未成年人的身影。(8月8日法治日报)
在数字化的时代,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了人们交流与娱乐的重要场所。然而,一种令人忧心的现象——“人肉开盒”,却如阴影般笼罩着这片虚拟空间,尤其是对未成年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人肉开盒”,这一通过非法手段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公之于众的恶行,正日益猖獗。从游戏中的小小争执,到饭圈的激烈纷争,再到“二次元”等圈子的互相攻击,它无处不在。未成年人本应在网络世界中享受快乐与成长,却因这一恶行而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16 岁的女高中生因游戏中的几句互骂,被对方威胁要“教育其父母”;15 岁的动漫爱好者因发表观点而被“开盒”并遭恶语相向;14 岁的准高中生阿英因游戏发挥不佳,个人及父母信息被曝光,甚至面临恶意威胁。这些案例触目惊心,让人痛心疾首。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肉开盒”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肆意侵犯,还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生意”。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泄露的个人信息,构建起所谓的“社工库”,只需几十元,就能让一个人的隐私无所遁形,使其“见光社死”。这种恶行不仅破坏了网络的正常秩序,更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在这一恶行中不仅是受害者,还可能成为发起者。他们或是为了宣泄情绪,或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或是出于炫耀心理,参与甚至主导“人肉开盒”。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的缺失以及平台对未成年人监管的失职。未成年人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缺乏对有害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准确判断能力,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将获取他人信息并公开视为一种“成就”。
面对“人肉开盒”这一明确的违法行为,实际的打击治理却面临诸多困难。信息泄露的溯源艰难,不法分子藏身于网络的“隐秘角落”,难以追踪;网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使得他们难以分清“吃瓜”与“违法”的界限;侵权者利用各种手段规避平台审核,恶意内容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的匿名性、平台监管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缺失,都导致了犯罪成本的降低。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中央网信办多次点名“人肉开盒”行为,公安机关也依托“净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整治突出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网络平台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自动识别和过滤不良信息,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用户积极举报,及时处理违规行为,堵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家庭和学校也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整治“人肉开盒”这一恶行,还未成年人一个清朗、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够自由地探索、学习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