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回顾邓小平领导改革的辉煌历程,总结他推进改革的卓越智慧,对于今天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提出和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端待举,国家的情况不容乐观。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负;农民年均收入113元,仅比1965年增加6元,平均每年才增加0.55元;住宅建设投资比重下降,城市居民住房十分拥挤。在邓小平复出的197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0美元,他依据一份统计材料,列举了同期排名世界前列的科威特、瑞士、瑞典、挪威、美国分别为1.1万多美元、1万美元、9400多美元、8800多美元和8700多美元。面对严峻的情况,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们的国民平均收入名列倒数二十几名,算贫困的国家之一。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是贫困的一部分。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邓小平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决策,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始终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冲破体制限制,探索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他旗帜鲜明支持群众的探索,强调:“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在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星火般在希望的田野上燎原。此后,无论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还是城市改革全面铺开,抑或是科学教育文化领域改革,邓小平都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的智慧,推广群众的办法,大胆闯、勇敢改,带领中国人民干出了一片新天地。邓小平总结改革历程时曾深有感触:“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启示: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是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和发展。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改革的不只是中国,但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国家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是邓小平在改革伊始就强调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并贯彻改革全过程,让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改革开放必须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警惕“一些怀疑社会主义、怀疑无产阶级专政、怀疑党的领导、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就此形成。邓小平认为,不发展经济,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但改革是有原则和方向的,不能模糊,更不能放弃。不搞改革是死路一条,不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同样是死路一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也是根本底线。
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讲得十分清楚:“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针对一些模糊认识,他特别指出:“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中国的方向和道路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更是明确回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邓小平深信:“‘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四个坚持’,就没有稳定,改革开放也是空的。”“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这些思想进一步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启示:邓小平坚持正确方向的改革智慧,明辨方向,把握原则,没有像苏联的改革那样走上歪路甚至邪路,真正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道不变、志不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努力开辟改革开放新局面。
改革要善于总结经验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也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会伴随成功与失败。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通过实践和比较,形成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认可的改革路径和方案。邓小平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推进改革的政治家。正如他所言:“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
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目标导向,分析成功案例,及时推广,发挥榜样作用,激励更多地方和领域学习实践,激发更大的改革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程。1979年8月,邓小平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改革开放的血路来。历经4年多的建设,经济特区形势喜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初,邓小平亲临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视察,调研总结经济特区的经验,认为“路子走对了”,并分别为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经济特区建设成功的基础上,邓小平又及时提出,开放港口城市,开发海南岛。随后,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宁波、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开放,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进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至此,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初步形成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构成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如邓小平说的,“及时总结经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
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问题导向,查找错误,剖析失败的原因,最终纠正失误,调整政策,继续前进。改革本质上就是试验和探索,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失误不可避免。邓小平指出:“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在改革进程中,曾一度出现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邓小平及时总结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补上了短板和弱项。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邓小平严厉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他雷厉风行,紧抓不放,采取有效措施从严治党,保证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成就、出现新局面。
启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持续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改革艰辛,从无坦途。只有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才能克服困难,稳步前进,实现宏伟目标。
(作者为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