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坚守根本,牢牢把握新时代育人的正确方向,还应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紧紧抓住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主动适应数字智能时代趋势,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以理念更新和手段创新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新时代思政教育走“新”更入“心”。

强化数字思维,打造协同化育人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高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推动教育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教育注入新动能。突出统筹规划,推动模式变革。坚持锚定“数字引领,智慧赋能”目标,以系统性视角和数字化思维进一步梳理、审视、调整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构建权责分明、组织有序、落实有效的思政教育数字化流程职责机制,把数字技术充分融入教育教学的全链条、各环节,不断提升业务处理和教育管理流程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善于利用数字技术在促进要素流动、共享共用数据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打通不同平台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教育数据应联尽联,积极推动校内外各类教育管理数据和特色主题资源等在更大范围内、更加多元的合作共同体内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思政教育的效度和精度。完善保障机制,规范数据治理。深化基于智慧校园的数字化治理,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探索“数据赋能+多元共治+技术善治”的治理路径,持续优化学校、教师、学生等管理信息系统效能,明确和解决各类别数据管理终端“谁来管、怎么管”等问题。开展常规化安全监测,及时发现高危漏洞并完成整改,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风险,确保校园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健全、管理流程完整和具体执行到位。

丰富数字场景,打造沉浸式育人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要将传统教育的优势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以生动多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学体验,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用好传统课堂,突出深入系统教。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创新化应用多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课堂教育教学,聚焦国内外形势认知、主流价值引领、媒介素养教育等话题,牢牢站稳守好课堂主阵地,用数智化的理念与技术带动体系化、规范化的传统教育形式,更好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好社会课堂,突出知行合一育。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理论宣传的有效补充。要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等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宽教育教学场域。借助三维建模、虚拟仿真、情景模拟、VR全景图像等先进数字技术对社会实践空间进行场景再造,让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泥土味儿”又有“科技范儿”,从而使原有的理论“满堂灌”向“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转变。用好网络课堂,突出及时跟进学。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和提升成效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放性、共享性特点,创新开放办学形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搭建集学习、共享和交流为一体的思政教育智慧平台,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美好愿景。

增强数字素养,打造专业化育人队伍。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建设。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培育一支具有较强数字化能力的教师队伍。坚持“育”字当头,构建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的教师成长培育体系,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线下集中培训,加大研修资源供给,帮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与“数”俱进的互联网思维,具备适应未来教学的能力结构,成为能熟练应用数字化教育场景的施教者,切实提高数字化与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力。坚持“管”字当头,提升教师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伴随式采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成长发展中的数据信息,将教师育人成果、教学评价、师德表现等指标纳入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个人和区域教师队伍整体开展精准的数字画像,实现教师队伍业务的协同性与综合性治理,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坚持“用”字当头,精准高效配置人力资源。紧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用人所长、用人所强,如指派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担任网络舆情信息员,发挥研究型数字人才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方面的作用等,确保数字化人力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人才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全方位筑牢思想政治“防火墙”。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