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哈萨克族毡绣布绣、悠扬婉转的迷糊戏……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成为垦区大地上璀璨的明珠。
9月20日至21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感受国家级非遗文化的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
在五家渠市红旗农场毡绣布绣展览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和绣娘们正在忙碌着,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在一双双巧手下,跃然呈现,极具草原民族风貌。
据了解,红旗农场生活着许多哈萨克族职工。2012年,该农场建起一座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场地。库拉西在孵化园里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带领农场的绣娘们一起制作毡绣布绣,实现增收致富。

绣娘们在制作毡绣布绣。

忙碌的绣娘。
“我一年可赚20万元左右,姐妹们收入也不错。”库拉西介绍,小的毡秀和布绣价格从数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大的售价数千元。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60多人,人均增收约2万元。
“加入合作社从事刺绣之后,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54岁的哈萨克族绣娘早拉汗·哈依浦说,在家里就能工作,每月刺绣收入2000元左右。
随着时代发展,“指尖上的非遗”也在不断创新求变。库拉西走出新疆到河南等地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技法,融入毡绣布绣之中。
“我们在绣品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图案更具时代性。还融入了汴绣、苏绣等技艺,让绣品更加富有层次感。”红旗农场十二连两委古力巴提玛·比兰说,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工作室展出的毡绣布绣成品。
技艺在创新,销售也出圈。红旗农场借用新媒体,推出哈萨克毡绣布绣直播。“90后”的都曼古丽是农场最早接触电商直播的一批年轻人,她从新疆大学毕业后进入农场工作,现在是红旗农场十二连的两委委员。
“我喜欢在网上刷短视频和购买民族服饰。”都曼古丽说,受到短视频的启发,她在连队的支持下,开始直播带货,帮助合作社生产的毡绣布绣作品卖到全国各地。

都曼古丽介绍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毡绣布绣作品。
除了毡绣布绣,五家渠市的另一种非遗文化——迷糊戏也是活力迸发。
在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文化中心,二胡、板胡、笛子等曲调高低错落,演员们身着戏服,登台演唱,戏腔抑扬顿挫,洋溢着浓浓的秦腔味道。

国家级非遗迷糊戏表演。
演员们演绎的是国家级非遗迷糊戏。迷糊戏原称“眉户”,是陕西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传入新疆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深受新疆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主要流传于兵团五家渠市、芳草湖、新湖、奇台垦区等地。

六年级学生孔梓轩讲述自己学习迷糊戏的经历。
来自芳草湖官地小学六年级学生孔梓轩正在表演迷糊戏。11岁的她,已经学戏两年半,并在多个场合表演。
“我学了一门才艺,结识了很多朋友,特别开心。”孔梓轩说,在学校,爱好迷糊戏的学生还有许多。

穆合丽赛·扎依尔(右)和苏买亚·亚生(左)正在表演迷糊戏。
“我喜欢唱歌,看到电视上老师们表演迷糊戏就爱上了它。”芳草湖官地小学五年级的维吾尔族学生穆合丽赛·扎依尔说,有一次老师到学校教迷糊戏,她和好朋友苏买亚·亚生一起报名学习。
“现在我们经常外出表演,在家里也时常唱给爸爸妈妈听。”穆合丽赛·扎依尔说,她学习迷糊戏,家人都很支持。
乡音绵绵,曲韵悠悠。传唱百年的迷糊戏,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各族青少年的心灵。
近年来,芳草湖农场持续开展迷糊戏走进校园活动。“我们学校的课后延时课程覆盖了全校学生,通过学习迷糊戏让孩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芳草湖官地小学校长李志凯介绍。
从毡绣布绣到迷糊戏,从红旗农场到芳草湖农场,非遗文化不断传承创新,薪火相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