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山村里的朝阳③|陆冬梅:愿做“一束光” 照亮大山娃

新闻眼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进一步激发基层学校师生们的爱国情怀,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广西云依托三级贯通优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联动市县融媒体中心深度挖掘和传播基层学校师生与国旗的不解之缘,推出《山村里的朝阳》系列短视频报道,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展示基层教师克服乡村教育薄弱的困难,为了培育“祖国的花朵”而努力的感人故事;展示山村孩子们爱学习、爱祖国,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决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本期广西云-广西日报联动藤县融媒体中心,走进梧州藤县最偏远的学校——宁康乡都帮小学大界分校,讲述陆冬梅老师守护山村读书梦的故事。

视频摄制: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群礼 梁晓冰

急转弯,急转弯,还是急转弯!从藤县宁康乡政府出发,汽车驶进通往都帮小学大界分校的山路后,似乎总有转不完的急弯。目之所及,除了山,还是山。颠簸了半个小时,记者终于看到了被群山包围的大界分校。围墙内,一间水泥楼房分成两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教室前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根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在大山里显得格外耀眼。这是梧州藤县最偏远的学校,距离县城约140公里。陆冬梅老师是该校的唯一一名老师,守护着山里娃的读书梦。

2010年,陆冬梅的公公黄树秀在大界分校教了38年书后光荣退休。由于大山里教学条件艰苦,没有老师愿意到大界分校来任教,考虑到陆冬梅家在本村,学校决定让她去挑这一重担。那年32岁的陆冬梅离开都帮小学本部来到大界分校接过公公的教鞭,继续将爱撒在大山里。

大界分校教学环境的艰苦陆冬梅是知道的,学校路不通、网络不通,厕所也是用几块木板搭建起来。“去还是留?”也曾让刚到任的陆冬梅动摇过,“如果自己走了,这个学校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陆冬梅决定留下来。

陆冬梅在给学生上课。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群礼 梁晓冰 供图

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帮照看。对学生来说,陆冬梅既是老师,也是朋友,更像是家人。课堂上,陆冬梅一丝不苟教学生知识;课堂外,陆冬梅和大家聊天、玩游戏,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树立学习和生活信心;同大家一起上下学,有时还让大家在学校自己的小厨房吃饭,把大家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更多母亲般的温暖。“陆老师经常鼓励我,就像姐姐一样,很喜欢她。”“陆老师在我心中是个好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很关心,就像妈妈一样。”“陆老师,我们爱您。”……对陆冬梅的恩情,学生们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秋学期,学校仅有陆冬梅1名老师和3名学生,二年级2名、三年级1名。在教学中,陆冬梅沿用家公的复式教学,轮流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不同的是,她还兼任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全科老师”。

“学校每周都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学生虽少,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丢。让每个孩子的心中从小就种下爱国的种子,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陆冬梅说。

为了做好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陆冬梅坚持以国旗教育活动为抓手,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中,让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触、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基因永续传承,不断提振孩子们拼搏奋进的精气神。

“我希望同学们做个对社会有贡献、有用的人。”陆冬梅经常勉励学生们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提及学生学业有成,陆冬梅脸上是掩不住的骄傲和喜悦。“让村里多些学生考上大学”是陆冬梅最大的愿望。

“我既然接过了教鞭,就要坚持下去。”陆冬梅坦言,自己之所以愿意留下来,就是要做“一束光”,照亮大山娃。

陆冬梅把最美好的22年青春献给了挚爱的乡村教育事业,将汗水倾注于三尺讲台,全心全意用爱呵护着山村的孩子,默默付出,无怨无悔。陆冬梅曾被评为市级、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获藤县“红烛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4年4月,陆冬梅获评2023年广西“最美乡村教师”;2024年9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统筹:林娟 陈思羽

执行:谭晓林 李香莹

包装:左松霭

鸣谢:梧州市藤县融媒体中心

山村里的朝阳①|蒋双华:点燃乡村小学的爱国小火苗山村里的朝阳②|周桂莲:照亮乡村孩子们的求知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