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中的博斯腾湖,宛若蜃楼幻景。
行车穿越热浪蒸腾的戈壁秃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忽然前方出现一个大湖,宛若蜃楼幻景。
水天寥廓的浩瀚湖面,有一眼望不断的芦苇,有劈波斩浪的游船,还有远处传来阵阵歌声。
这就是古称“西海”的博斯腾湖。
中国西海——博斯腾湖。视频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通讯员年磊、文兴华
蒙古族同胞捧着洁白的哈达迎接游客。
歌手刀郎创作的《西海情歌》,演绎得委婉忧伤又荡气回肠。现实中的西海在哪里?是什么样子?按新疆当地人的理解,西海就是博斯腾湖。
近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团,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湖县。在这里,天山山脉冰雪融水汇聚,涵养了1600多平方公里水域,总容量近100亿立方米,形成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湖县因湖得名,因湖传名。

沙鸥在水上空中来回“切换”,姿态优美。
博斯腾湖是观鸟的天堂。
行走在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色天光,美不胜收。
岸边,是游客和沙鸥互动嬉戏的天堂。当游客抛出面包屑和碎馕,这些鸟儿在空中展开竞逐,或腾空盘旋,或贴水冲刺,精准叼住食物,引起一阵阵喝彩和欢笑。游船在湖面游弋,鸟儿在游人身边翩飞,一点也不怕人,几乎触手可及,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据观测,每年数十万只鸟儿从中亚在迁徙过程中途经博斯腾湖,其中还有不少保护性鸟类。

碧湖帆影。

西海第一锅。
一年四季,博斯腾湖皆可旅游。即使是在寒冷冬季,冰封千里,这里的捕鱼节依然热气腾腾。记者在景区广场看到,摆放着一口“西海第一锅”,不少游客在这里拍照。“这口锅深约1米、直径4米,锅内可以容5吨水、4吨鱼。每年冬天,都会用这口锅做捕鱼节的万人鱼宴,款待八方宾客。”博湖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月荣介绍。
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内有赤鲈、鲤鱼、池沼公鱼、草鱼、鲢鱼等32个鱼类品种,其中池沼公鱼、草鱼等10个水产品种和大湖区150万亩水域已通过国家有机鱼产品和产地认证,是我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面。

全长239.2公里的环博斯腾湖旅游公路,吸引众多自驾游爱好者打卡。

湖边营地。
一边是浩渺的湖水,一边是壮美的沙漠。这为自驾游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旅游目的地。
9月15日,全长239.2公里的环博斯腾湖旅游公路通车,吸引了许多自驾游和骑行爱好者前来体验打卡。“去年整个景区收入接近1亿元,截至今年8月,已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博斯腾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袁阳说。

博斯腾湖大河景区的歌舞演出,演艺人员均为附近的农牧民。

大河景区的歌舞演出。

蒙古族的萨吾尔登舞。
景区效应辐射周边农村,当地群众从中受益,也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在景区,有三个巨大的蒙古包形状建筑,分别为演艺包、展陈包、餐饮包。其中的博湖县西海非遗交流中心大厅作为演艺包,常态化举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
采访团到来时,穿着艳丽服饰的蒙古族群众,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以蒙古族的最高礼节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是博湖县乌兰再格森镇乌图阿热勒村的村民。他们依托靠近景区的优势,成立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队、托布秀尔弹奏队、萨吾尔登舞蹈队、民间长调队等表演队伍,一年四季进景区开展文艺表演,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乌兰再格森镇工作人员王会楠介绍。

蒙古族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米代。
来自阿热勒村的蒙古族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米代,和她的弟子山其米克等人,平时除了在景区售卖蒙古族传统服饰、刺绣工艺品,还与民间艺人一起,身着传统服饰登台表演。悠扬的蒙古长调,激情四溢的萨吾尔登舞,雄浑豪迈的江格尔说唱,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难忘。
“一些游客来景区看了演出,除了购买刺绣工艺品,还向我们订购民族服装。”米代说。

沙漠、大湖和绿洲景色并存。
“我们常态化开展农牧民群众免费进景区、非遗表演免费进景区、农副土特产品免费进景区等优惠活动。”袁阳说。
目前,大河口景区已带动全县500余名农牧民群众直接就业,辐射带动2000余人灵活就业。

博斯腾湖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