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壮乡的“茉莉花”,16年前来到祖国大西北,把根深深扎在了这里。
北屯市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9月27日,记者来到北屯市的一家土豆加工企业。车间里,机械轰鸣,工人繁忙有序,企业副总经理陆晓铃正在给员工交代生产事宜。

陆晓铃正在查看公司的生产信息。
陆晓铃来自南宁横州市,是一位壮族大姐。2008年,她随丈夫来到新疆北屯市创业,2013年投身马铃薯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小土豆培育成大产业。
听说记者来自家乡,陆晓铃很是激动。“4000公里外遇见家乡人,太难得了。”她说。从家乡美食到社会变化,从故土之情到新疆生活,有聊不完的话题。
“我带你去库房转转吧,你肯定没见过那么多土豆。”陆晓铃边走边介绍。

仓库里的土豆堆积如山。
“我们的园区有126亩,这些土豆都是我们种植基地采摘的。”望着堆积如山的土豆,陆晓铃言语中透着自豪。
仓库旁的公路上,数十辆满载土豆的大货车,排队进场,绵延千余米。
“我来新疆之后改名为陆晓铃,这个铃就是马铃薯的铃。”陆晓铃说,“我要像马铃薯一样,扎根大西北。”
寒来暑往,耕耘不辍,陆晓铃果真如土豆一般,在新疆茁壮成长。
陆晓铃告诉记者,她到新疆创业时,公司只有10余人,土豆种植面积2000亩。现在公司的土豆种植面积3万余亩,拥有130多名员工,年产值过亿元。

仓库的土豆堆积如山。
“现在你可以说是新疆的土豆大王了吧?”记者打趣道。
“可以这么认为。”陆晓铃自信道。
“我们公司年加工马铃薯4.8万吨,年产8000吨马铃薯雪花全粉,是北屯市首家产值破亿元的民营企业。”陆晓铃介绍。
一人富不算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才有奔头。
“我们带动了周边180户的各族群众种土豆,并提供全套技术,签订协议保价收购。”陆晓铃说,按照一户50亩地计算,种植户一年收入10来万元不成问题。
“我是壮族人,企业员工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等民族。公司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大家庭,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和工作。”陆晓铃说。

数十辆满载土豆的大货车,排队进场。
33岁的别依山拜·沙吾尔拜是一名哈萨克族职工,家住在工厂几公里外。之前他在新疆清河县一家公司做电工,5年前回到北屯市进入该公司工作。
“我现在是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月工资能拿到7000元左右。”别依山拜·沙吾尔拜说,“在公司,各民族同事交往交流十分融洽。”
“我来公司的时候刚结婚,什么都没有。而现在,有了房子车子。”不久前,别依山拜·沙吾尔拜的小儿子出生,陆晓铃和员工到他的家里探望,还给孩子封了5000元的大红包,让他感觉很暖心。
来自甘肃的漆兵霞,是一名“00后”汉族姑娘,进公司工作5年,现在已成长为品控主管,月收入7000多元。
“在公司有一种家的感觉。”漆兵霞说,今年春节她回甘肃,来回的机票路费公司全额报销。“铃姐就像我们的大家长,真的很好。”
“我去接孩子了。”傍晚时分,魏雪梅从陆晓铃手中接过钥匙,开着公司新买的商务车去学校接孩子回园区吃饭。
陆晓铃告诉记者,员工上班,孩子上学,很多时候顾不上,公司为此买了一辆商务车专门接送孩子。
“像我们当地人住家里面又能照顾到孩子,还有一份自己的收入,很不错。”魏雪梅从四川嫁到新疆北屯,3年前进入公司,目前月收入6000多元,她对现在的工作生活很满意。
“我们公司根本看不出谁是老板,谁是员工。”在陆晓铃眼里,公司没有老板和员工之分。“我都是跟大家一起干活,有时候厕所堵了,我还亲自去疏通。”
这位壮族大姐,用她的大气与细腻,将各族员工拧成一股绳,齐心追梦。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陆晓铃表达了一个心愿,自己在土豆种植加工行业里打拼多年,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养育她的故乡,带动家乡群众共同致富。
“每年土豆花开的季节,我都会到地里看看。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花,就会想起家乡的茉莉花。”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如今,这朵来自壮乡的“茉莉花”在新疆大地绚丽绽放,芬芳四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