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边陲,雄鸡版图上翘的尾尖,阿尔泰山腹地,深藏在额尔齐斯河发源地的一个山中小镇,是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许多人都知道它是一个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或者会吟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首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
然而,可可托海曾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隐匿无声了半个世纪。

可可托海秋色撩人,游人争相打卡。

额尔齐斯河,阿勒泰的母亲河,是中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9月29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追寻一段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命运的共和国往事。
比可可托海的风景更令人震撼的,是可可托海蕴含的精神。曾经扎根这里的数万名建设者,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共和国的民族复兴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来自可可托海;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来自可可托海;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所使用的铯来自可可托海;
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用的钽、铌,均来自可可托海。
……
如今的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可可托海的三号矿脉,是世界知名的“稀有金属矿物的天然博物馆”。
山风猎猎,一个巨大的矿坑犹如古罗马斗兽场,螺旋而下的运矿车道,直抵深邃的地心。这便是有名的三号矿脉。站在矿坑边上,当年战天斗地的艰辛采矿场面仿佛在眼前浮现。
三号矿脉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稀有金属资源量占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的90%以上,蕴藏的稀有金属种类丰富。

现场讲解,追寻尘封可可托海半个世纪的特殊记忆。
“地球上已知矿物140多种,三号矿脉拥有86种。其中稀有金属矿物26种,被称为‘稀有金属矿物的天然博物馆’。因此,三号矿脉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大学地质教材。”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课题研发部副主任阿勒青·达木向记者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三号矿脉为国家偿还了外债,更让我们国家挺起了脊梁,因此又被誉为共和国的‘功勋矿’‘英雄矿’。”
三号矿脉原是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体,在大型挖掘和运输机械设备还未出现的年代里,矿工和农牧民几乎完全靠人力畜力,以马拉爬犁、人背肩扛的方式将矿石运出,挖出了一座深138米、长500米、宽400米的矿坑。1958年以来,截至1999年11月3日闭坑,三号矿脉共采出矿石700万吨。
可可托海被称为中国第二寒极,常年刮西北风。冬季漫长而寒冷,狂风呼啸,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甚至达-51.5℃,仅次于黑龙江省漠河。
很难想象,当时的建设者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阿依果孜矿洞。

阿依果孜矿洞展示的铯榴石,是目前已知含铯最多的矿石。铯-137是铀-235的裂变产物。铯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宇宙离子火箭发动 机的“燃料”,二是用于制造铯原子钟。
记者戴上矿帽,探访三号矿脉半山腰上的阿依果孜矿洞。
矿洞狭长幽深、弯弯曲曲,还有数条交叉的通道,如同地下迷宫。锂辉石、绿柱石、铯榴石……沿途的石壁,特意凿出一处处洞窟,陈列着挖出的矿石样本。
当年,即使处在国家困难时期,矿工们仍怀着强烈的报国心,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全天佝偻着身体作业,用榔头、钢钎、十字镐、铁锨等辅以小型机械设备,完成了高强度的采矿工作。
“那时候人们都处在饥饿状态之中,一线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喝3碗糊糊,吃两个馒头,但没有人退出生产第一线,铆足劲儿挖矿。”讲解员说。
阿依果孜矿洞里的采矿设备。
在矿洞里,记者遇到来自广东的游客王辉和她的丈夫,他们带着7岁的儿子一路聆听讲解,一路仔细参观沿途陈列的矿石标本。
“摸一摸这些留着凿痕的石壁,仿佛听见当年矿工一锤一镐的铿锵声响。”王辉说,“很震撼,令人感动!我们要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我们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富强的。要铭记共和国的功勋建设者们,向他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可托海被列为“国家一级机密”区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尘封可可托海多年的这段历史,才渐渐被揭开。

记者深入矿洞采访。

幽深矿道。
至今,在距离三号矿脉10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因矿而建的可可托海海子口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藏在地下136米花岗岩深处,至今仍在平稳运行,创造了共和国水电史上的奇迹。
该水电站于1956年开建,整整用了20年时间才建成,总装机容量1.9万千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千名建设者献出了青春,50多名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里。

奔腾的额尔齐斯河。
走进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历史老照片,一件件散发着岁月味道的老物件,一块块晶晶闪闪的矿石标本,讲述着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可可托海人怀揣爱国之心,扛起为国分忧、为国争光的重任,铸就了可可托海“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山河无言,芳华无悔。“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3万多名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谭胜利向记者介绍。

两位哈萨克小姑娘跳起舞蹈《黑走马》。

哈萨克舞蹈。
夕阳西下,风景如画。记者来到三号矿脉边上的广场。
两位美丽的哈萨克小姑娘,9岁的吾丽潘·木拉别提克和8岁的森巴迪·阿尔别提克,热情地跳起舞蹈《黑走马》,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又美又飒。
“两个小姑娘是‘矿四代’了。可可托海早期招收的工人大都来自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同胞,后期陆续从内地分配来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复转军人。各民族职工相互交融、互相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阿勒青·达木说。

可可托海的额尔齐斯大峡谷,是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
景区内外,游人如织,车水马龙。
如今,可可托海已从工矿业向旅游业转型,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曾经的偏远之地,早已换了模样。
它的发展变化,体现着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创业史、团结报国的奉献史、命运与共的奋斗史,凝聚着各民族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真实记忆。

可可托海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