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尽管85岁了,她的眼神依然那么清澈,脸上留着岁月的皱褶,却绽放着慈爱和幸福的笑容。
眼前的维吾尔族老人,正是“传奇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4个民族19个孩子的母亲。这些孩子当中,有她和丈夫阿比包收养的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10个孤儿。她用无私的爱撑起一个大家庭,让人深切感受到超越民族、超越血缘的爱。

阿尼帕妈妈教育基地。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近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团,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尼帕妈妈教育基地采访。基地分为上下两层,共320.75平方米。一楼为阿尼帕的生活居住场所,二楼为“全国道德模范——阿尼帕妈妈教育基地”的展厅。
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默默讲述着阿尼帕妈妈和这个大家庭的传奇。

这口养育了19个孩子的大铁锅,被称为“团结锅”。
1939年,阿尼帕出生于蒙古国,父亲是新疆喀什人。后来,阿尼帕跟随父亲迁回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嫁给了丈夫阿比包。
不料,父母双亲突然相继离世,她带着6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又当姐又当妈。
1963年春天,阿尼帕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邻居有一对夫妻先后离世,留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没人管,阿尼帕将孩子接回了自己家。
1977年的一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浑身恶臭的流浪小女孩哈比扎,被阿尼帕领回了家。之后,得知哈比扎还有3个兄妹,也经常在外流浪讨饭,阿尼帕把他们迎进家门:“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
1989年,汉族村民金学军和妻子去世后,留下3个孩子,阿尼帕又把三兄妹带回了家。
为了抚养10名孤儿以及自己生育的孩子,阿尼帕白天捡麦子、清洗羊下水,晚上给孩子做衣服鞋子。丈夫阿比包,白天在铸造厂抡大锤,晚上到砖窑里打土坯。没想到铸造厂倒闭,他又去当放牧员,白天上山放羊,晚上负责宰羊。
“父母即便辛苦,也不让我们兄弟姐妹挨饿、辍学,大家互助互爱,把不同民族19个儿女的心凝聚在一起。”阿尼帕的大女儿卡丽曼·阿比包说。

“母亲”是阿尼帕一生的事业。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2009年,阿尼帕70岁生日时拍下的全家福。
在展厅,有一面家庭成员的照片墙。记者看到,一张183人的全家福尤为引人注目。这是2009年,孩子们从各地赶来,只为庆祝阿尼帕的70岁大寿。这张照片在当时广为流传,在网上引起轰动,让人们共同见证了母爱的伟大。
如今,这个家庭四代同堂,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共有6个民族200多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天伦之乐。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住在一间土坯房里,养育了这些孩子。2012年,为弘扬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青河县委、县政府在阿尼帕家原有的宅基地上,投入150多万元建设了全疆首个以人名命名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全国道德模范示范基地。
阿尼帕先后获得诸多荣誉,其中获得的全国性荣誉为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真爱》。2020年7月,阿尼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几十年来,阿尼帕夫妇始终以高尚的品德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帮助牧区的贫困妇女住院,帮助失学女童就学,为牧区的困难群众无偿提供吃住,给地震灾区捐款……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情结。
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赶回来陪伴老人。

阿尼帕夫妇。
父母的无私大爱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在阿尼帕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都乐善好施,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苦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这段《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至今仍在阿勒泰广袤的大地上激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