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 > 焦点资讯 > 正文 |
“这边唱来,那边和”——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综述 |
2024年11月13日 10:1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季书弘 高雅 |
|
新闻眼从专家学者在智库沙龙上畅谈促进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卓见,到东盟国家记者深入文旅产业项目、乡村振兴一线实地采访报道的场景,再到媒体圆桌会上各国媒体人分享在桂参访体会收获的感言……一声声围绕中国—东盟媒体合作互鉴、对话交流而产生的共鸣,在金秋南国奏响。
2024 “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开幕式现场。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苏时榕 摄 寻求文明互鉴最大“公约数” 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国—东盟媒体间的交流合作如何进一步加强? 11月8日,“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开幕式上,多名与会嘉宾通过主旨演讲,积极分享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文明互鉴的思考与实践。 “新型的传媒艺术内容正在成为中国和东盟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态。如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在中国和东盟地区得到广大青年人的热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包括传统和网络影视剧、微短剧等在内的传媒艺术领域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应当在传媒艺术等领域加大开放交流的力度,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融的新景观。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在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 摄 “东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友谊,悠久的合作历史。随着双方在媒体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媒体在数字时代也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泰国电视五台副台长她薇楠·孔卡兰建议,东盟和中国媒体应加强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合作: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内容创新;扩大新闻交流,探索新媒体运用;加强人员交往,巩固友谊。 来自老挝、缅甸及中国广西的嘉宾分享了各自所在媒体机构的传播案例,并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媒体深化内容、技术、平台建设合作,共同培育传媒行业新质生产力。 当日下午,紧扣主题中的“新质”一词,合作周开设以“数智时代,城市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为主题的中国—东盟传媒港国际传播智库沙龙。沙龙中,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畅谈在数智时代,广泛应用新技术,提升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效能的建议和思路。
智库沙龙现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谰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提出,广西国际传播的打开方式可以从感官出发,通过视、听、味、触、悟,让国外受众全方位感受广西之美。“视觉可见桂林山水之美、南宁现代城市之美;听觉可赏动听的山歌;味觉可品独特的美味小吃;触觉可享新奇的现代生活体验;悟,则是在广西这个治愈的地方感悟人生。”冷凇说。 “文旅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从较单一的自然山水风光观赏文旅模式,走向刚性需求带动文旅发展的新路径,发展创新型文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吕艺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文旅产业想要突出特点、解决痛点,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改革的动力,进行文化+服务+技术的转型。 描绘民心相通“同心圆”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11月9日,联合采访团乘船游览漓江。身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中,她薇楠·孔卡兰兴奋地与中国媒体记者同唱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悠扬的歌声令众人深受感染,纷纷以本国民歌应和。
泰国电视五台副台长她薇楠·孔卡兰在乘船游览漓江时,与中国媒体记者合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付玮烨 摄 柬埔寨记者俱乐部主席布伊格唱起《我们游船在水上》、越南数字电视台VTC10频道总监杜文政轻哼《浮萍流云》、印度尼西亚tvOne电视台记者温达·莎莉高歌《Yamko Rambe Yamko》……精彩的江上对歌跨越国界和语言,拉近了媒体人的距离。 在参观阳朔民宿“秘密花园”时,印度尼西亚tvOne电视台销售部主任琳·玛利亚·格勒蒂·丽米和来自南非的民宿老板伊恩·汉姆林顿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采访。 “汉姆林顿,你从事这行多久了?”“我从2009年就开始干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这一答一问,两人用的都是中文。汉姆林顿说,知道今天来的很多是东盟媒体人,他原本想用英文接受采访,但“有些词用英文都不记得怎么说了,还是用中文回答方便”。听了他的话,丽米打趣道:“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嘛。” 有着华人血统的丽米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从20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自学中文。“我当时就坚信学了一定有用,现在在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媒体交流合作中果然派上了用场。”丽米的中文名叫徐小梨,每认识一名新朋友,她都骄傲地介绍自己的中国名字。“徐小梨”“小梨”“小梨姐”……很快,大家对她的称呼越来越亲密。 “能请你帮我拍个现场报道的视频吗?”“没问题,你边走边说效果更好。”
琳·玛利亚·格勒蒂·丽米在用中文对民宿老板伊恩·汉姆林顿进行采访。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付玮烨 摄 柬埔寨DomRey News记者真达迪迪与同行的中国媒体记者相处得很开心,大家相互帮助拍视频,互相采访聊感受,往来间,关系愈发熟络。 “和中国记者们的相处,给我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大家给我分享了很多与广西有关的知识,带我了解了中国流行的视频拍摄方式,就像亲朋好友一般。”真达迪迪说。 在欢歌中相近,在交往中相知,在互助中相亲,中国和东盟的媒体记者在活动采访中互学互鉴、双向奔赴。 拓展国际媒体“朋友圈” 共识,是此次媒体周活动中多次响起的声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漓江游船上,缅甸YTV电视台董事长迪哈昂望着清澈见底的江面驶过一艘艘载满游客的游船,多次表达他对这一理念的认同。 恭城的月柿园里,金黄的柿子高挂枝头,游客熙熙攘攘、争相消费,这让老挝国家电台记者本杨·普沙瓦大为感慨:“农村变景区,农民做商人,这种‘农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也让乡村越来越美,太值得推广和学习了。”
老挝国家电台记者本杨·普沙瓦在恭城的中国月柿博物馆仔细记录当地月柿产业发展情况。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付玮烨 摄 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在当地网络媒体播出《阳朔旅游热潮涌动 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视频节目,介绍阳朔将低空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推出滑翔伞飞行、热气球体验等一系列低空飞行旅游项目,激发当地经济发展新活力的情况,引发马来西亚民众的关注和点赞,很多网友表示“很想去阳朔玩”“希望马来西亚也开拓低空文旅项目”。 “参加本次活动,我们亲眼看到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东盟各国和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尤其是媒体合作,共同向世界展现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形象,促进多双边人文交流,增进民众相互了解,为各国民众带来更多福祉。”11月11日,柬埔寨记者俱乐部发布视频《2024“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将进一步深化多双边关系》。柬埔寨新闻部国务秘书肯·顾纳瓦在视频中高度评价此次活动,他表示,这次活动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提供交流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多边各领域合作。 11月11日,记者们走进兴安灵渠景区,一场千年运河灵渠与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直播连线正在进行,平陆运河建设项目负责人接受了东盟媒体记者的线上采访。“在灵渠能看到马道枢纽项目的实时建设情况,古今‘对话’很有意义。”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记者杰尔伯特·阿纳·罗伯特认为,平陆运河将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连接得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双边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记者杰尔伯特·阿纳·罗伯特在灵渠进行现场报道。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付玮烨 摄 同频共振、同向携行,中国—东盟媒体“这边唱来,那边和”的交流合作,将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交融和价值共振,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
报纸版面截图。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