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作出重要指示以来,桂林市全力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利用好桂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开创世界领先的旅游新范式,有助于增强旅游的“历史味”“文化味”,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格调品位,重新塑造桂林文旅新形象。
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的建设缘由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人民日报》2021年4月28日)
近年来,桂林市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工作以及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治区部署要求,围绕“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总体思路和加快建设“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主要目标,全力推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桂林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桂林旅游的优势首先在于得天独厚的秀美山水和生态环境。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拥有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漓江水质常年稳居全国前列,形成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的“漓江模式”。桂林旅游的优势还在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是中国旅游开发的“先行者”。1973年桂林和北京、上海、西安、广州五座城市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桂林累计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300多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超4000万人次。旅游产业成为桂林重要支柱产业,桂林也成为境外游客来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和同期开放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相比,目前桂林旅游出现滑坡迹象,这一方面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经济发展欠发达相关,但也和桂林旅游业传统模式、旅游文化品位不高息息相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因此,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一定要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利用好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旅游的“历史味”“文化味”,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品位,重新塑造桂林文旅新形象。
近年来,桂林市在顶层设计方面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这是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必经之路。2023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要加强桂林抗战遗址遗存等文物和纪念设施保护修缮,打造以“文化抗战”为主题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以用促保,科学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2024年11月制定出台《桂林市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指引(2023—2030年)(第一版)》确立了“文旅融合实现新跨越”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在目标设置和评估、品牌创建上改革创新”的落实任务。推动文化繁荣,塑造桂林文化和旅游IP,完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文旅领域全国典型案例。深化文旅融合,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公共文化场所旅游吸引力,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随着公众知识阅历、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传统的山水景观、游乐设施等体验已经不再是“刚需”,各地旅游业发展与旅游服务应当跟得上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的步伐。面对各地轮番上演的“文旅热”,桂林要紧扣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桂林的历史文化与美景、美品、美食、美宿等资源“串珠成链”,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讲好桂林故事,让历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基于此,聚集多方合力打造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为公众探寻桂林、体验桂林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选择,才能让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字号焕发新光彩,才能重塑桂林充满“历史味”“文化味”的文旅新形象。
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的特点功能
(一)“地标博物馆”的内涵
地标是指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特点及发展建设成就的区域。
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是指在桂林历史文化(含抗战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发生的遗址遗存建设物理标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其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使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系统化、集成式的物理空间场域和网络空间场域得以彰显,由此打造形成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地标博物馆”城的文旅形象,增添桂林旅游的“历史味”“文化味”。
(二)“地标博物馆”的特点
用历史深化旅游内涵。桂林有着厚重的历史,兴安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甄皮岩遗址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府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蕴藏着道不尽的“红色记忆”。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是桂林历史文化精髓的系统集成,采用各种“黑科技”让历史文物展示走出博物馆现实空间,让桂林历史文化地标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示,让一座山讲述桂林的历史变迁,让一条河讲述桂林的发展新面貌,利用各种技术让公众与桂林历史文化地标互动起来,让桂林之旅变成历史探索之旅。
用文化充实旅游收获。桂林既怀抱山水之美,又拥有人文之胜。悠悠历史长河中,桂林名人辈出、文化璀璨。桂林的文化类型也丰富多彩,作为“抗战文化城”有着红色文化和抗战文化,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地区有着恭城瑶族山歌、彩调、桂剧等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其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融合桂林的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使公众在旅游中体验到桂林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文化体验成为旅游中最有感染力的亮点、最有吸引力的卖点、最有获得感的闪光点。
用人文提升旅游体验。传统的旅游模式不外乎两种,参加旅游团,或自由行。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就是打破传统的旅游模式,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桂林旅游集成系统,使公众在任意一个地标都能获取到历史文化知识、地方民俗展示、特色美食介绍、周边商圈介绍、出行服务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使公众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感受到人文性、趣味性,感受到桂林这座城市创新的思维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以桂林历史文化地标为创意元素,开发具有纪念意义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为游客的旅行增添一份蕴含人文情怀的独特回忆。
(三)“地标博物馆”的功能
“地标博物馆”是桂林旅游的百科全书。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桂林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一个桂林历史文化地标与美景、美品、美食、美宿等资源的集成式系统,即新型人机交互的元宇宙模式的智慧博物馆,实现桂林旅游百科全书功能,公众可以在任何一个文化地标获得相关联的各类资讯。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目的地”,迅速兴起的“博物馆热”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对历史文化的空前关注和重视。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为公众搭起一座走进历史文化的桥梁,通过系统化、集成式的物理空间场域和网络空间场域广泛传播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得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
“地标博物馆”是文化交流的研学平台。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全面展示文化旅游路线,设置闯关互动路线等人机交互、社群交流的旅游动线,给予公众全新的旅游体验,把传统的导游导览模式转化为游客和市民主动探索、体验、学习、传播的文化交流旅游模式,把“地标博物馆”打造成为提升公众文化水平、促进公众文化交流的新型智慧博物馆。
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的建设构想
(一)“地标博物馆”设计原则
“地标博物馆”设计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在桂林历史文化地标的选择、认定方面要以代表桂林文化精髓为主旨,“地标博物馆”所呈现的内容要凸显桂林历史文化特色,在“地标博物馆”物理空间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的设计上要充分运用桂林地域文化元素,使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成为展示桂林文化特色的新型旅游范式。
“地标博物馆”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以桂林历史文化地标为基础,全面整合相关的衣、食、住、行、文娱、游玩、历史文化等资源,建成“桂林旅游百科全书”集成式系统,实现“一步一景皆有文化,一山一水都有历史”的旅游新体验,实现历史文化地标与美景、美品、美食、美宿等交相辉映的新型旅游路线。
“地标博物馆”充分考虑公众体验。“地标博物馆”在设计旅游动线、阐释地标历史文化、整合相关资源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地标博物馆”最终的目的是为公众传播桂林历史文化,为公众在桂林旅游、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从而提升公众对桂林城市文化品位的认可度。
(二)“地标博物馆”建设标准
“地标博物馆”的建设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涵盖了土地、建筑、功能布局与设施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博物馆的建设质量和展示效果,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博物馆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荣共生的良好社会效益。
完善现代的基础设施。“地标博物馆”体系应当包括对原有地标建筑进行日常维护,对历史遗址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建设完备的周边道路、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厕所、游客休憩设施、新能源充电设施等游客服务设施,完善多语种标识标志和道路指引系统。
合理和谐的动线设计。“地标博物馆”体系在设计游览参观线路时,暨要充分考虑展品展示、观众流动、教育活动确保展示空间合理、观众流动路线清晰流畅等博物馆本身展示需求,也要考虑与桂林自然景观、城市公共交通、商业街区等功能的有机结合,游客在按照动线参观“地标博物馆”的同时充分体验桂林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以游览行为带动城市消费,让博物馆与山水辉映,博物馆与城市共生。
先进数字的智慧展览。“地标博物馆”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时代性和前瞻性,要充分运用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元素与历史文化元素结合,每一处地标均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全景、3D建模或数字孪生等形式,对相关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的衣、食、住、行、文娱、游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展示,推出数字藏品,开展云展览、云科普、云体验等新的活动形式,为公众构建沉浸式体验互动场景。
专业精准的宣教内容。“地标博物馆”对于展览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文物背景、科学知识等信息必须经过详细考证做到准确无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宣教内容也要及时更新,确保观众获取到最前沿的知识,做到史实精准、更新及时。在宣教文案和资料设计上,要做到语言表达清晰易懂,面对不同年龄、地域的各类观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内容和方式,做到内容传播精准高效。开发主题讲座、非遗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地标博物馆”体系的影响力。
(三)“地标博物馆”建设策略
加强对已列保的桂林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的保护,丰富展陈内容,提升展陈品质,完善周边的停车、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其面向公众开放,服务于桂林的旅游与文化宣传,彰显其历史价值。对新发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址、遗迹进行分类保护,修缮维护遗址遗存,划定保护区域。完善遗址遗存标识系统,在现有抗战文化标识的基础上,对于周恩来、李克农、叶挺、郭沫若、陈望道、杨东莼等历史名人在桂林居住遗迹,广西大学、广西省立师专(今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省立医学院(今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旧址等文教机构遗迹,桂林保卫战东线主阵地猫儿山、辰山、屏风山、七星山战场遗址等军事设施遗址遗迹,陈济桓殉国处、吕旃蒙牺牲处等名人烈士纪念设施等一些重要遗址、遗迹树立文化标识、文字说明牌。
在桂林历史文化(含抗战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发生的遗址遗存建设物理标识,即建设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在各个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均设立统一的物理标识、人机互动设备等。使公众无时无刻都感受到桂林历史文化的魅力,形成整个桂林就是一座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的旅游新体验。
桂林历史文化地标散布桂林城市各个区域,与山水景观、公园景点交错辉映,要在桂林城市参观游览线路设计上合理搭配红色旅游资源和桂林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数条推动文化旅游与山水旅游相融合的游览动线,系统化建设桂林历史文化“地标博物馆”。如:
▲核心路线:以叠彩山—靖江王城(广西省政府旧址,今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伏波山—杉湖日月双塔—象鼻山(漓江)—李宗仁官邸陈列馆—古南门—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及榕荫路文化人居住一条街—《救亡日报》社旧址—桂西路、太平路“书店街”、“文化街”及文化人聚居点遗迹—东西巷为重点的桂林城市中心线。
▲文教路线:以宣成书院旧址(元明清,桂林中学)、雁山园广西省立师专(今广西师范大学)旧址、广西大学抗战时期桂林校址—马君武墓—李四光主持的中央地质研究所遗址及故居—阳朔—徐悲鸿故居—西街—遇龙河等为重点的南线。
▲文化路线:以七星公园、七星岩及八百壮士墓、三将军墓等抗战遗址—桂林图书馆战时临时馆舍(普陀寺)—广西省立医学院战时临时院址(七星岩西侧)—桂海碑林石刻博物馆—施家园等抗战文化人聚居区—巴金、田汉等文化人聚居的六合路和新桥里遗址点—广西地方建设干校遗址—靖江王陵景区—尧山胜景等为重点的东线。
▲名人路线:分历史名人和抗战名人两条线路。
历史名人:白石潭李商隐诗《桂林》—靖江王城颜延之读书岩、范成大、王正功《劝驾诗》石刻—伏波山还珠洞米芾自画像、石涛—榕湖、王鹏运“西园”旧址—榕湖黄庭坚系舟处—訾洲公园柳宗元《訾家洲亭记》石刻—龙隐岩范成大《复水月洞铭》石刻—七星岩徐霞客足迹—龙船坪雕像(曹邺、曹唐、张九龄、石涛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在桂林留下足迹,韩愈、杜甫、白居易写下有关桂林的诗文,可以塑像形式集中呈现)。
抗战名人:以西山公园—李宗仁甲山官邸旧址(桂林八景之一阳江秋月)—临桂新区环城水系、山水公园—桂林博物馆—美国陈纳德将军领导的抗日“飞虎队”指挥所旧址及秧塘机场遗址—桂林(两江)师范学校(今桂林师专)旧址—李宗仁故居—白崇禧故居等为重点的西线。
▲历史路线: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南溪山(唐代石刻)—开元寺舍利塔(唐代)—古南门(唐代)——靖江王城(明代、清代)—伏波山“桂州静江军”石刻(宋代)、古河堤(元代)—木龙洞石塔(唐代)—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东镇门(宋代)—桂海碑林石刻博物馆(历代)。
▲军事路线: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景区—叶挺被囚处旧址—李济深故居—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旧址景区—灵渠—湘江战役三园三馆纪念设施—八角寨—猫儿山等为重点的北线。
以“文化旅游”提升桂林旅游格调品位。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桂林应充分挖掘桂林抗战文化城红色资源“富矿”,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桂林抗战文化城遗址遗存,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中小学等为依托,培育一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桂林进行抗日斗争、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红色教育精品课程,推动桂林抗战文化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纳入各级组织部门干部教育培训目录体系。鼓励编创一批以抗战文化城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短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二次创作,抓好抗战文化城历史文化的传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推动抗战文化城与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研学游学、企事业单位团建活动深度融合,在“地标博物馆”六条主要游览动线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分众化游学课程及路线,构建起“文化旅游”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体系。
在国内首次提出“地标博物馆”的概念,依托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打造并形成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地标博物馆城”的文旅新形象,势必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桂林旅游的“历史味”“文化味”。(作者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婷婷: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