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江海方潮涌,图强正当时。1月22—26日,北海市两会召开。过去一年,北海干成了一批战略性、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要事,新的一年,又该如何谋篇布局?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聚焦会场内外,深入调研采访,推出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广西日报推出北海两会专题报道。
深度解读
向“新”要发展 向“海”要动能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鸿图
创新求变,培育新优势;向海图强,积蓄新动能。
1月22—26日,北海市两会召开,总结过去一年工作,谋划新的一年发展蓝图。
这是在自治区两会召开之后,北海谋创新、强实干、抓落实的一次大会。号角已吹响,步履正铿锵。
谋划新发展,北海有怎样的底气?
2024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GDP在全区排位进一步上升,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总量保持全区第三。
目前,北海已形成了“6+2”向海工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十亿级、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后劲愈发充足。

凭借港口区位优势,北海向海工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李君光 摄
抓项目扩投资,积蓄新动能
【会场声音】
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抓项目扩投资,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闻现场】
吊机将管径为2.7米的排放管吊起,准确放入挖好的基槽中。这是长达27公里管线的最后一条排放管。
1月21日,北海铁山港工业区A5深海排放管工程完成管道安装全线贯通,标志着国内同类型排海管道项目中“管线长度第一、管径第二大”的主体工程完工。
该工程是自治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1.7亿元,将解决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的最终排放难题,提升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
在国能广投北海电厂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巨型钢架上,有的忙着吊装锅炉,有的在焊接固定。过去一年,该项目完成了锅炉钢架吊装、受热面开焊等10个里程碑节点,全力冲刺2025年年底投产的目标。
岁末年初,正是一年赶进度、开新局的关键期,北海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正快马加鞭。
48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其中百亿级项目3个,37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过去一年,北海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广西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扩大投资。
【记者观察】
新的一年,北海扩大投资的底气来自于全市上下抓项目的信心和决心。
历经13年的坎坷,合湛高铁于去年年底开工。项目2023年4月重新启动调整可研报批以来,刷新了各申报环节的多个高效率记录,跑出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史上的“加速度”。同样,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历经7年的争取,于去年9月开工,来之不易。
“用非常之智谋项目,用非常之力招项目,用非常之为推项目,以项目之进,促投资之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北海市市长李莉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重大项目积蓄了新动能,激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发展信心,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北海市政协委员、北海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盛少燕建议,要加快合湛高铁、合浦至铁山港铁路等建设,打通与粤港澳等地区的铁路通道,加快构建向海立体交通网络,服务产业发展。
促消费扩内需,培育新业态
【会场声音】
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促消费扩内需,打造经济增长“主引擎”。
【新闻现场】
秋冬以来,布氏鲸频频现身涠洲岛海域。只见它张大嘴巴捕食,突然猛地嘴巴一合,鱼儿慌乱弹跳。此时成群的海鸟铤而走险,鲸口夺食,场面异常壮观。
去年底,《涠洲岛观鲸指南》发布。春节前不久,有关专家团队确认涠洲岛海域的布氏鲸识别个体已超过70头,为全球最大的近岸小型布氏鲸群体。
“春节我到北海过年,想去涠洲岛看鲸鱼。”甘肃的刘女士已订好到北海的机票。
北海是著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观鲸热是北海文旅的新风向。近年来,文旅热度持续攀升,消费场景进一步丰富。
今年元旦假期,北海举办跨年热爱音乐节,近5万名乐迷相聚北海,海边歌舞激情四射。
大麓青年音乐节、格莱美汇电音节、海韵北海群星演唱会……这两年,北海培育年轻文旅业态,“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消费新潮流。
【记者观察】
如何利用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打造新的消费场景?这是近年来北海文旅市场持续努力的方向。
在北海银滩,不只是踩踩水、玩玩沙,还可以体验冰境纳凉馆、海境时尚馆、奇境海洋馆。这便是银滩新业态“三馆一滩”。
新业态还有很多,海丝首港烟花秀;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开港,北海至越南下龙国际邮轮航线开通;阿萨卡网红城市运营……这些都进一步释放了文旅消费。2024年,北海全年接待游客61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实现旅游收入783.9亿元、同比增长18.1%。
释放文旅消费活动,只是北海促消费、扩内需的一方面。
今年,北海把提振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抢抓政策大年的机遇,全面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挖掘消费品以旧换新潜力;实施商贸服务挖潜增量行动,完善核心商圈配套,丰富夜经济场景;开展“广西旅游年”活动,出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等。
推动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他们纷纷支招:要丰富配套活动,开展演唱会门票“一票多享”促销活动,布局演唱会场馆周边文化旅游、特色美食、休闲娱乐等多元消费业态,将巨大人流延伸到景区景点、酒店、餐饮、购物等消费链。
强产业聚集群,谋划新产业
【会场声音】
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强产业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闻现场】
在北海通航有限公司停机坪上,一架无人机螺旋桨飞转。操作员手持遥控器推杆,无人机升空,向16公里外的海上牧场飞去。它此次的任务是获得该海域的全域影像资料,帮助海洋产业的监管与维护。
飞行100分钟后,无人机回来了,航程总计120公里,拍摄照片1000余张,圆满完成任务。
“北海拥有银滩、涠洲岛等旅游资源,低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海上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对低空飞行器的应用需求也在增加,低空经济市场广阔。”北海通航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前瞻布局低空经济,北海力争走在前面,已引进联合飞机无人机生产线建成投产,全国首个海上无人机研发生产试飞中心启动。
与此同时,北海大力培育新产业,壮大向海工业集群。
在广投北海生态铝2000多亩的大工地上,工程建设进度喜讯频传:成功安装码头卸船机,码头竣工在即;多个车间建设进入关键节点。工程预计今年投产。
广投北海生态铝总投资约500亿元,是广西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北海全新的铝基材料产业龙头项目。
【记者观察】
布局低空经济和打造铝基材料产业,是当前北海强产业聚集群的重要举措。
这体现了向“新”要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端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更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推动产业向“新”焕新。北海抢抓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机遇,探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北海炼化、北港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提升产业竞争力。2024年,北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43.2%,增幅全区第二。
在谋划新产业方面,北海打造海工装备制造和深远海风电产业,推动华电蓝水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同时,打造铝基材料产业,今年着力推动广投北海生态铝、东方希望氧化铝一期投产、二期开工。
强产业和聚集群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北海市人大代表、银海区委书记罗鹏表示,做大经济总量的核心是做大工业总量,并建议大力支持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新产业。
善谋者,事竟成。向“新”要发展,向“海”要动能。北海已打造“6+2”向海工业体系(“6”指绿色化工、能源、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纸业、不锈钢六大产业,“2”指海工装备制造、铝基材料产业)。未来,要让工业的脊梁更加坚实,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
代表通道
代表唱响民生“好声音”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宾士雄
1月22—26日,北海市十六届人大七次会议召开,并首设“代表通道”。8位人大代表答记者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多名代表不约而同地聚焦基层民生,就如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提出建议,唱响代表“好声音”。
兴港镇是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的主战场,肩负着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的任务。如何解决群众关心的搬迁问题?
“完善落实安置政策,让搬迁群众搬得出去稳得下来。”在铁山港区增建安置搬迁户公寓楼前,北海市人大代表、铁山港区兴港镇党委书记王昌富建议,要让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提升群众归属感、幸福感、满意度。
市民游客的呼声得到代表的回应。随着北海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民宿行业出租电动车的现象越来越多,近期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事故频发,引发群众安全担忧。
“建议加大民宿行业出租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力度,让游客安全出行。”北海市人大代表、银海区财政局副局长张翠丹建议,市场监管、文旅、消防等部门加强对民宿行业出租电动自行车的审批和管理,避免因电动自行车管理和使用不当给游客带来人身安全隐患。
北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北海市人大代表、银海区第二小学副校长覃钰对此深表认同。她发现,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方面,还存在“大校额”“大班额”和不足百人校等“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她建议优化学校布局,统筹掌握好撤点并校的速度、力度和群众的承受度。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北海市人大代表、铁山港区南康镇党委书记杜喜阳建议,打造精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夯实发展精品农业基础,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加快土地流转,以抓工业发展的手段和劲头来抓农业产业,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进驻铁山港。同时,要强化精品农业产业示范带动,拓宽精品农业产销链条,以产品营销、品牌培育等为重点,组建优秀电商人才运营团队,充分发挥“数商兴农”在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收和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创业。
委员通道
共献良策 共谋发展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蒋璐阳
1月22—25日,北海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召开。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多名委员围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文旅消费、城市管理等方面答记者问。
科技创新赋能 助推产业向“新”
2024年以来,北海市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硅基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新福兴硅科技入选国家级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名单,北港新材料“低品位红土镍矿高效冶炼不锈钢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驱动。”九三学社北海市委会提出,抓好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要打破六大产业的发展壁垒,推进“新材料及高端设备(海工装备)+水产加工+高端玻璃及光伏+能源(水上风电)”几大产业的协同整合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聚势腾飞。
“北海应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民革北海市委会主委丘帅委员建议,对标深圳市先进经验做法,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应利用好北海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涠洲岛、银滩、红树林,开发飞行体验、空中游览、航拍航摄等场景;积极发展低空智慧物流体系,推广无人机末端配送业务,促进低空经济与旅游、生态、工业等领域全面融合。
擦亮文旅品牌 助推消费向“活”
近两年,北海举办了多场大型跨年演唱会,每场人数多达4万人,不仅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更提升了城市品牌知名度和文化传播力。
“北海有一流的场馆硬件设施,丰富的大型赛事活动保障经验和较完善的城市配套,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大有可为。”北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文红委员建议,要积极争取大型演唱会等品牌活动引入北海、落地北海,规范演出票务市场秩序;以演唱会为核心,推出“演唱会+旅游”产品线路等个性化服务,深入挖掘北海的开放文化、海洋文化、南珠文化和音乐文化内涵,增添城市活力。
北海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4项、市级非遗项目84项。致公党北海市委会提出,积极推广“非遗+”,找到北海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契合点,发展非遗民俗文化旅游路线,如创新赶海玩法,串联赶海文化和现代潮生活,形成可市场化推广的产品集群。
民盟北海市委会主委黄瑞河委员支招,可组织丰富的夜间节庆、主题夜市、夜间演艺展演、夜间游船等文娱活动,增设非遗北海贝雕、合浦角雕等手工艺制作夜间文化体验活动,推动北海夜间经济发展。
港澳委员献策 助推城市向“优”
2024年,来自香港、澳门的委员们结合港澳城市发展经验,积极为北海献良策、谋发展。
“北海与香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属于滨海旅游城市,面积也都较小。”香港广西北海市同乡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黄啟智委员建议,北海可以在城市科学规划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支持和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等方面借鉴香港做法,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
澳门广西社团联合总会常务副理事长、广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促进会理事长罗佩琪委员建议,北海应完善惠企惠民政策服务平台,畅通企业线上线下申报渠道,在政府服务平台适当提供政策及政务信息的英文版本,让海外人士进一步了解北海的政策利好,便利海外人士及企业更好地融入北海发展。
数说履职成效
北海市人大
全市2765名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履职,收集意见建议391条。
确定立法计划项目10件。
聚焦群众关切,扩大民意吸纳,收集意见建议390条。
北海市政协
2024年内收到提案267件,立案216件。
高位推动提案办理,全部提案办复率、总满意率达100%。(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蒋璐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