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2025年“广西三月三”述评专题 > 时评速递 > 正文 |
“夜经济”点亮八桂,民生为本彰显发展温度 |
2025年03月14日 17:59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色迎 |
|
3月12日傍晚,天色渐暗,华灯初上。北海百年老城人潮渐稠,南腔北调的游客开始在此汇聚。市民和游客徜徉在古朴厚重的骑楼建筑群里,既可走进餐厅茶馆打卡休闲,亦可品尝蟹仔粉、虾饼等特色小吃,还有不少人被沿街商铺吸引开启“买买买”模式。广西“夜经济”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3月14日《广西日报》) 夜间经济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繁华度的新动力,也是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当邕江的晚风拂过东盟商务区的摩天大楼,当阳朔西街的民谣与现代灯光秀交织,广西的夜色正绽放着独特魅力,展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繁华景象。这种夜间经济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广西以政策为指引,精心描绘的一幅壮美画卷。 政策矩阵构建发展新生态。广西以“1+N”政策体系打破传统政策碎片化困局。《加快发展广西夜间经济的指导意见》作为总纲,配套出台《广西文旅夜间消费手册》等10余份文件,形成从顶层设计到操作细则的完整闭环。这种系统化制度供给,将夜间经济发展纳入法治化、标准化轨道,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南宁南铁玲子家烧烤店的蜕变堪称政策精准滴灌的典范。退役运动员团队凭借《关于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若干措施》中的“全周期服务”政策,三年间实现从单店到连锁品牌的跨越。数据显示,广西夜间经济市场主体超30万户,政策覆盖率达87%,制度创新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能。 特色IP重塑城市竞争力。在桂林东西巷的石板路上,柳州市窑埠古镇的霓虹灯下,广西正以“一市一特色”战略绘制差异化版图。钦州老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黄姚古镇成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这些“夜间地标”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符号。南宁市通过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平台,将城市形象传播与商业价值创造有机融合,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这种特色化发展突破同质化竞争窠臼。柳州“工业+文旅”模式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消费场景,北海依托百年骑楼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桂林“夜游漓江”项目延伸山水美学时空维度。数据印证特色化成效:广西特色夜间消费集聚区客流量年均增长23%,客单价较普通商圈高出40%。 民生为本彰显发展温度。夜间经济的繁荣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北海老城的蟹仔粉摊位、柳州窑埠古镇的手工艺品店,每盏灯火都照亮就业之路。数据显示,三月三“美食奇妙夜”单日参与人数突破20万,销售额3.2亿元;广西夜间经济直接带动就业超50万人,个体工商户占比67%,这种“微就业”模式缓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激活市场微观活力。 站在新起点上,广西夜间经济还需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夜市、云端商圈,让“夜经济”插上科技翅膀;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同质化竞争,守护好“山水壮乡”的独特韵味。即将出台的《2025“跟着演出游广西”演艺消费专属卡实施细则》,预示着夜间经济将向“文化+旅游+消费”深度融合迈进。 当制度创新的春风吹拂八桂大地,广西的夜色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识。这场由政策点燃的“夜间革命”,不仅重塑时空格局,更以民生改善为底色,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城市竞争新赛道上,广西正以夜间经济为支点,撬动经济“夜间增长”。(张忠德)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