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八桂国防之窗 > 系列网评 > 正文

新风拂八桂,绿色祭扫重塑生命礼赞

2025年04月07日 17:06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张忠德 编辑:邓色迎

4月4日至6日,广西祭扫工作总体平稳有序、情况正常,全区93个殡葬服务机构,共接待祭扫群众2058424人次。4月4日是清明假期首日,接待祭扫市民652255人次,其中选择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市民263169人次。其间,记者走访南宁市多个墓园,感受到绿色祭扫新风扑面,园区里烟火越来越少,但人情味不减。(4月7日 南国早报)

清明时节,八桂大地涌动着慎终追远的情愫。通过记者走访南宁市的多个墓园,我们欣喜地发现:曾经弥漫天际的烟火气正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萦绕碑前的缕缕花香。这场发生在清明的“色彩革命”,不仅是生态理念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礼赞的哲学思辨。

绿色祭扫以鲜花取代传统的烟火祭品,堪称传统祭扫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往昔,广西人的清明祭扫,“瓜果三牲、万响鞭炮、元宝蜡烛”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如今,步入墓园,往昔那烟雾弥漫、喧闹嘈杂的场景已渐成回忆,淡雅的鲜花安静地绽放在墓碑前,成为寄托哀思的主角。这种转变,不只是表象的更迭,更是民众环保意识觉醒的体现。焚烧祭品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在山林密集的祭扫区域,还极易引发火灾。绿色祭扫,契合当下环保理念,为清明时节的生态环境筑牢了一道保护屏障。

从文化传承视角来说,绿色祭扫绝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祭扫仪式的核心,在于表达对先人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鲜花同样能完美承载这份深沉情感。当年轻一代手持鲜花,在墓碑前庄重鞠躬,传统孝道文化在这崭新形式中得以延续,与此同时,他们的环保理念与文明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育。

在社会层面,绿色祭扫正有力引领着移风易俗的潮流。过去,祭扫时部分人存在攀比祭品丰厚程度的不良风气,而绿色祭扫倡导的是一种简约、质朴的纪念方式。在自治区烈士陵园,本地居民与外地定居者皆手捧鲜花缅怀先烈,这种行为不仅传递出对英烈的无限崇敬,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众,有力推动文明祭扫观念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

绿色祭扫的流行,本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当祭扫从物质攀比转向精神追思,当仪式从喧闹走向静默,我们正在重建生命的尊严感。这种转变在南宁市多个公墓出现:用鲜花祭扫,既承载着哀思,又彰显着文明。这种价值重构,让传统获得新生。

要让绿色祭扫这股新风持续吹拂,需要构建“三维支撑体系”。政府层面应加强生态殡葬设施建设,如推广可降解骨灰盒、建设生态纪念林;社会层面需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个性化祭扫方案;家庭层面则要注重代际传承,通过仪式教育传递生命价值观。

烟火散作清风去,心香一瓣寄相思。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清明祭扫的变革恰似一面多棱镜,从烟火缭绕到绿意盎然,从物质供奉到精神追思,我们正在完成一场文明的蜕变——在慎终追远中守护绿水青山,在移风易俗中传承文化基因。这种蜕变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之树在时代土壤中的自然生长,终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精神之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