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弄潮吧!民营经济 > 企业探访 > 正文 |
“弄潮吧!民营经济企业探访”①|靠研发争先,这家公司成广西合成生物“领头羊” |
2025年05月22日 06:50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黎莹莹 |
|
新闻眼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探访我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合成生物生产企业——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影/剪辑 “这种生物提纯物添加到护肤品中,能够发挥抗氧化功效,延缓肌肤衰老。” “该成分是从昆布(俗称海带)中分离出来的,可用于生产液体肥料,能促进经济作物多开花、多结果……” 5月21日,记者走进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和生物)。在该公司展厅内,讲解员向记者介绍。 琳琅满目的产品及化学名称,让人应接不暇。 从最初专注于化肥生产,到进军食品、医美大健康行业,在合成生物的广阔领域中,汉和生物正以昂扬之姿奋勇前行。
汉和生物展厅内,产品琳琅满目。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汉和生物成立于2013年,作为一家新型绿色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它以研发和制造为双引擎,借助微生物工程、酶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成功研发制造出一系列微生物产品、酶制剂原料,市场版图不断拓展。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广西区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合成生物生产企业。2024年营业总收入8.13亿元。 研发与创新,在汉和生物始终置于首要位置。 这里设有我国唯一的“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重点实验室”。记者步入其中,仿佛置身各类高端精密仪器的“宝库”。研究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汉和生物微生物发酵中心主任、合成生物发酵中心主任潘崇德,指着一台类似家用消毒柜大小的检测设备告诉记者:“别看它小,价值数百万元,开机一次费用大,维护成本也很高。但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这样的投入必不可少。”
汉和生物研究人员对实验植物进行数据采集。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在一般的科研实验室,小型实验用的发酵罐有两三台已是不错的配置,但在汉和生物,发酵罐就有50多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支持。“很多科研人员都愿意来我们这里,因为设备齐全,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实验需求。”潘崇德自豪地说。 汉和生物在南宁、深圳分别设立研发中心,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配备204台高端设备,研发团队72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6位,硕士学位的有17位。研发中心还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 汉和生物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取得丰硕成果。截至去年底,汉和生物共申请专利72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凭借这些成果,汉和生物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西“专精特新”企业等多项称号。
在汉和生物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调试。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随着市场不断拓展,汉和生物现有的三个细胞工厂产能已经有些捉襟见肘。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汉和生物的C厂正在进行大规模扩建。 来到C厂,一台约三层楼高的圆柱罐体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大型发酵罐,是我们根据产品的工艺特性自行设计定制的,它能满足微生物高密度培养所需的氧气、生长代谢所需的营养物、温度、pH值等条件,助力我们实现高产目标。”潘崇德介绍。 对于一家以生物合成为核心的企业而言,发酵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在常规发酵罐已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之时,汉和生物选择自主创新。这台容积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发酵罐便是创新的有力见证。
汉和生物C厂扩建安装的新设备。汉和生物 供图 在C厂,一套套崭新的设备基本安装完毕,一个新的数字化车间即将诞生。在这里,将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生产线年产值预计达1.8亿元。 展望行业前景与战略布局,汉和生物目标清晰、方向明确。“未来,将深化基因编辑、代谢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刺激素和绿色材料,推动农业与食品工业升级。”汉和生物董事陈成表示。同时,该公司将持续加强智能化与数字化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积极开拓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
报纸版面截图。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