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聚焦2025年六五环境日 > 关注广西 > 正文 |
垃圾发电8亿度背后的绿色革命 |
2025年06月05日 15:36 来源:河池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谢穆 |
|
按照人均每天产生1.2公斤生活垃圾估算,100万人口每天产生的垃圾总量千吨以上,如处理不当将是城市不能承受之重,处理得当则可变废为宝,造福社会。 填埋作为曾经“主流”的处理方式,占地面积大、降解时间长和投入成本高等弊端日渐显现,从2015年开始,我国垃圾处理逐渐从地下填埋转向绿色焚烧。 与全国环保趋势同步,2019年1月、2022年5月,河池市2家垃圾焚烧厂先后在宜州、都安投产运行,截至目前,累计焚烧垃圾超150万吨,总发电量超8亿度。
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全景。 这是一场关系千家万户的环保革命。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日前先后到河池市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金城江城区垃圾转运站和部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垃圾发电”绿色革命如何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1吨垃圾可发电460多度 5月29日,“龙舟水”强降雨不期而遇,记者来到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生产厂区,垃圾填埋场被环保土工膜严实覆盖,路面干净,空气中无异味。河池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河池旺能)花园式厂区内绿树成荫,厂房里也很少见到工人的身影,全部由机器自动化作业,与人们对垃圾处理场脏乱差臭的刻板印象相比,这里的一切显得整洁而静谧。
河池旺能花园式厂区一角。 在河池旺能厂内操控室,近10名工作人员紧盯大屏幕,监测生产各环节实况,监控指标实时呈现,其中“CEMS参数”即垃圾焚烧排放的各类烟气指标,同步投放至厂区门口屏幕上实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数据还联网发送至市、自治区和国家生态环境部门。
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垃圾焚烧排放的各类烟气指标。 目前,焚烧厂房占地仅3.7万平方米,为11万平方米填埋场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相比传统填埋式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占地少,处理快,在减量、控污、减排和资源利用方面更具优势,对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更为友好。 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于2007年启用,负责环江、金城江、宜州“一县两区”日常生活垃圾处理,覆盖近100万人口,截至2018年底,累计填埋量100万立方米,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用地紧张、投入日增和固废难消的困局。2019年初,河池旺能正式投产后,这一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每日接收和焚烧垃圾600吨左右,每吨垃圾发电460多度,每月可发电800万度。”据河池旺能生产负责人冯继成介绍,600吨垃圾焚烧后产生固态炉渣约100吨,垃圾减量达80%。 “垃圾焚烧”的背后,是一笔可观的经济账。 据初步测算,河池旺能投产至今,累计焚烧垃圾(含陈腐垃圾)量约145万吨,发电总量达6亿多度,另一座焚烧厂都安海创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都安海创)2022年6月投产至今,累计焚烧垃圾(含陈腐垃圾)量42.3万吨,发电总量达2.14亿度,两家焚烧厂总发电量突破8亿度。 从源头到终端构筑“过滤网” 焚烧是否“干净”?会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公众更关心垃圾焚烧背后的环保和安全问题。 冯继成表示,“垃圾变能源”是推动城市管理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重要一环,垃圾绿色焚烧也是目前国内国际倡导的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方式,“焚烧余热发电的同时,对产生的烟气、飞灰等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不污染环境,产生的炉渣经过综合处理后,还能用作道路地砖材料,真正实现循环处理和再生利用。” 据了解,河池旺能采用了“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布袋除尘”处理工艺,排放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都安海创采用的超低排放工艺技术,指标也优于国家标准。垃圾焚烧全程封闭作业,可对飞灰、炉渣、废水、臭味、噪声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处理。 二噁英,是固体废物焚烧产生的一种强致癌性物质,要减少其生成和排放,不仅要在源头对垃圾进行预处理,更需对焚烧过程进行精准控制。 河池市如何确保从源头到终端有效管理生活垃圾,构筑环保安全“过滤网”?记者进行了溯源和采访。
俊蒙·金地王小区设置的垃圾分类区。资料图 城市垃圾转运站是归集市民生活垃圾并进行压缩预处理的前端和重要源头。目前,金城江城区共设有6个转运站,其中小型站5个、中型站1个。记者在金城江城东中型垃圾转运站看到,中大型环卫车辆穿梭进出,机械设备正对归集到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处理。据站长李茂介绍,目前转运站日处理规模为180吨,主要对接市环卫部门接收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不接收工业、建筑物和硬质垃圾。
金城江城东中型垃圾转运站一角。 “环卫工人在前端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到我们转运站进行压缩,再统一运往焚烧厂焚烧。”李茂告诉记者,垃圾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规范处理后统一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并对重金属污染排放指标开展严密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将启动预警并追查。 据了解,进入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后的压缩垃圾块,进行5天至7天的发酵处理后,无须添加助燃材料,即可投炉焚烧。 那么,如何控制焚烧,确保排放安全?“我们采取国内先进的三段式燃烧技术,确保燃烧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冯继成介绍说,焚烧炉温保持在850度以上、烟气停留时间2秒以上、辅以燃烧过程中适当湍流和过量空气,即“3T+E”控制法来降解二噁英,防止有害烟尘排放。 垃圾焚烧能否成为未来“主流” 目前,除金城江、宜州、环江、都安、大化5个县区的增量垃圾全部实施焚烧外,其他县区垃圾仍采取传统填埋方式处理。 近年来,河池市正按照“增量全部焚烧、逐步消纳存量、推行源头减量”的步骤,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增量全部焚烧。 宜州、都安两座焚烧厂投产以来,目前已实现对覆盖的5个县区城乡增量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处理。 ——逐步消纳存量。 由于产能未饱和,河池旺能逐年开挖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存量垃圾进行焚烧,近五年累计开挖30万立方米,剩余部分预计未来5年内可开挖焚烧完毕。
垃圾填埋场。 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填埋坑,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场管理办主任陆顺登告诉记者,为了防止填埋场底膜渗漏破裂带来污染,在填埋场四周低洼处均打有监测斜井,每月定期取样送检。此外,填埋场每天还会产生约300吨渗滤液,每月投入处理费用就达90多万元。近年来,通过逐年开挖和焚烧存量垃圾,再进行土壤修复,不仅能节约开支,还能消除环境污染风险。 ——推行源头减量。 通过在源头上推行垃圾分类,从根本上减少垃圾总量与环境污染隐患,同步提升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率,提升资源化利用率,截至目前,河池市居民生活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2%,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51%,“四分类”垃圾收集和运输体系逐步完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项目投入运营,推进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2025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基本实现县域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覆盖。 焚烧正在成为垃圾处理方式的全新“升级版”,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要真正成为未来“主流”,并非一蹴而就。 一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县域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且分布零散,收集和分类难度大,产能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据了解,河池旺能、都安海创已投产的一期项目均存在“吃不饱”的情况,二期工程均未投产。 另一方面,公众对最新的垃圾焚烧技术了解有限,易产生恐慌和抵触情绪,导致新建焚烧项目选址遭遇“邻避效应”困扰,亟须加强科普宣传和实地考察,消除公众疑惑,才能有效推动“垃圾发电”这一绿色处理方式成为未来主流。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