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弄潮吧!民营经济 > 企业探访 > 正文

“弄潮吧!民营经济·企业探访”③| 真行!这家公司每年制种1500万公斤以上,跻身全国杂交水稻种企前20强

2025年06月05日 16:4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岑琴 编辑:黎莹莹

探访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凌鹏 摄影/剪辑

玉米秸秆高挺,禾苗翠如绿毯。

6月5日,记者来到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简称兆和种业)研发基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

兆和种业作为我区一家现代化种业民营企业,在农作物种子研发与推广领域成绩斐然,是全区唯一连续十年获评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种子企业。

“这片田是我们的新品种展示区,种植有60多个玉米品种,300多个水稻品种。”兆和种业项目办主任、高级农艺师季娟热情介绍。

“都是绿色的禾苗,怎么区分不同的品种呢?”

“到6月中旬抽穗灌浆时,就能看出水稻品种的‘高矮胖瘦’了。”季娟说,届时恰好是全国经销商前来选购晚造稻种的时间,他们可以根据稻穗挑好中意的品种,回去推广种植,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向千万亩农田。

无人机对展示实验田进行“飞防”(航空喷雾防治)。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凌鹏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好“芯片”如何研发出来?季娟带着记者深入基地的另一头进行探秘。

在两块用栅栏圈起的水田里,密密麻麻种满了水稻,禾苗已有半人高。兆和种业研发总监、高级农艺师覃庆炜正蹲在稻丛中,查看水稻授粉情况。

“别看这材料田不大,却种有五六千株水稻的父本、母本,我们要一一进行配对授粉,只有抗病性强、产量稳、米质优的品种,才能进入下一轮培育。”覃庆炜抬头招呼记者。他背着的斜挎小包里装着记录本、标签和笔,本子记录着观测数据。

覃庆炜展示了稻穗的授粉过程。他轻抖稻穗,细微的花粉便飘落下来。“这粒种子形状还不错,但还要看授粉后结出什么样的稻子。”覃庆炜说。

高级农艺师覃庆炜在测试田里观察材料水稻的生长状态。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凌鹏摄

一粒良种的诞生,需历经“万里挑一”考验。“从田间授粉到实验室分析,从区域试种到品种审定,需3至7年,甚至更长时间。”覃庆炜和研究员们扎根田间,日复一日观察记录,用汗水浇灌出“兆香1号”“又香优龙丝苗”等金奖品种,这些稻种常年稳居广西水稻品种评比前列,“我们又有两个品种刚获得国家评比金奖,在今年的晚稻季就能推广种植。”

好品种并非一成不变,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随着气候、地域、土地肥力等因素变化,品种更新迭代是常事。兆和种业在广西、海南、贵州建有研究院,在华南、西南等区域组建了20多家育种研究中心,利用热带气候的种植优势实现“一年三季供种”,加速良种迭代。兆和种业的研究人员如同不知疲倦的“寻宝人”,埋头材料田,努力寻找更优质良种,让更多优质米走上百姓餐桌。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兆和种业通过审定的自主选育水稻、玉米品种就有178个,企业获评“全国杂交水稻种企前20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天,记者还走进兆和种业位于南宁市明阳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只见两条生产线正快速运转,一袋袋种子下线,工人们熟练打包、装袋。“这批是即将发往江西等地的中稻种子,有4万公斤。”季娟介绍,这些种子就是在海南制种基地生产收获后,运回广西加工的。

种子生产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打包准备发往外省的种子。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凌鹏摄

车间一旁,一栋橙色新厂房格外亮眼。“那是我们的二期厂房,等验收通过后将引进最先进的全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季娟自豪地说。

目前,兆和种业的优质水稻及玉米种子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市场,每年生产供应优质香型杂交水稻种子1500万公斤以上。该公司成立至今,累计推广水稻、玉米种植面积6800万亩,增产粮食16亿公斤,经济效益达32亿元。

“弄潮吧!民营经济•企业探访”①|靠研发争先,这家公司成广西合成生物“领头羊”

“弄潮吧!民营经济•企业探访”②|AI浪潮中,这家民企如何让行业“一键智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