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最新报道 > 正文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窑火映青春 匠心续万年 |
2025年06月26日 08:33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刘晓彤 |
|
晨雾未褪,窑火已醒。 6月24日,桂林青年蔡宇轩蹲在东漓古村的柴窑前。窑火跳跃,映亮他沾满陶泥的手。他轻轻转动手中的陶杯,杯壁上的石英砂粒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仿佛万年前甑皮岩先民指尖的温度正穿越时空,温暖着这位95后青年的掌心。
蔡宇轩在做陶杯。受访者供图
蔡宇轩。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场跨越万年的文明对话,更是一名青年扎根西部热土、报效祖国的时代答卷。 2016年夏,大学在读的蔡宇轩驻足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展柜内,一块残缺的陶片沐浴在柔和的灯光下,敞口、圆唇、斜弧壁,表面布满蜂窝状气孔。讲解员介绍,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陶器,距今1.2万年。“工具匮乏的年代,先民如何掌握如此精湛技艺?”讲解员提及的古老夹砂技术令他着迷——以黏土为肉,石英砂为骨,按特定比例混合烧制,解决了早期陶器易裂、不耐火的难题。此刻,复兴这一古老技艺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 此后,他无数次跋涉于桂林山野之间,寻找合适原料。最终,他发现永福红泥黏性好,平乐石英砂颗粒均匀,适合烧制夹砂陶器。工作室里,泥土堆成了小山。然而,最难掌握的还是柴窑火候。温度低,陶胎不坚;稍高,窑裂器毁。没有捷径,唯有反复试验。记录数据,调整配比,观察窑火……历经上百次失败,2019年,第一只成功运用万年夹砂工艺复原的陶杯,终于出窑!万年前的智慧之火,在当代青年手中重燃。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藏文物。(资料图片)来源:桂林日报 复原仅是起点。蔡宇轩深知,古老技艺要活,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创造新价值。他深研夹砂陶特性:盛水,口感绵柔清甜;泡茶,去涩固香,层次丰富;导热慢,蓄热好,耐烧不易裂。他以此为基础,融合现代审美,创立“桂州陶”品牌。茶艺杯、茶壶、香器……系列文创产品诞生,力求件件承载桂林万年陶魂。2020年,在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万年智慧”文创发布会上,他依据甑皮岩第一期陶器灵感制作的“桂州陶”茶艺杯正式亮相。远古智慧与现代生活,在此刻相连。 蔡宇轩不仅是手艺人,更是文化传播者。作为桂林手工艺人协会创始人,他力推“东西瓦肆”桂林国际青年文创市集。市集选址在桂林文化地标东西巷,汇聚本土及国内外青年手工艺人、设计师,成为展示桂林传统工艺的一扇窗口。 市集上,蔡宇轩用“桂州陶”沏上桂花茶,款待四海宾朋,讲述“万年前先民以此烹煮螺蛳,今日我们用它交朋友”的故事,市集成为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桥梁。 窑火不熄,匠心永续。 展柜里,万年前的陶片静默如初;窑膛中,砂与泥在烈焰中相拥。 蔡宇轩扎根桂林,以一片古陶为起点,将个人热爱与奋斗融入时代洪流。他手中的“桂州陶”,盛着漓江水,更载着中华文明万年智慧火种,向世界展示着桂林山水的钟灵毓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他用行动证明,根植广袤的西部文化沃土,同样能书写青春华章。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