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 榜样之光 > 正文 |
“医”心向党|他们在平凡岗位书写医者仁心 |
2025年06月30日 20:37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陶昌顺 |
|
新闻眼党旗领航,医心向党。在“七一”到来之际,广西日报记者深入各地医疗机构,采访了5位卫生健康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中,有扎根基层半世纪的乡村医生,有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科研人员,有毅然回国报效国家的归航者,有深受患者信赖的“铁人”医生,还有在疫情大考中英勇“逆行”的护士……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润物无声的坚守。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身影,如点点星火,汇聚成守护八桂健康的璀璨星河,书写着新时代医者仁心的忠诚篇章。 “我心里装着一本写不完的病历”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她党龄50年,当村医也有半辈子了。全村老小的基本情况她心里都有一本账,谁家孩子该打疫苗了,哪户老人腿脚不便需要定期上门,甚至谁家刚添了新生儿,这些细微的变化、新情况,她都清清楚楚,挂在心上。” 说起村医王新凤的故事,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栗木村支书练兵的脸上写满敬意。 6月26日上午,栗木村卫生室。72岁的王新凤正弯腰为村民做双腿线灸——她取出药液浸泡的苎麻线,持线、点火、施灸,火光游走在膝部与脚踝的穴位之间,双手稳健,动作灵巧。
王新凤问诊后认真写着病历。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摄 “王医生用心负责,技术精湛,周边瑶乡谁不晓得!”不一会,候诊的村民越来越多,有的站在门头,有的插空坐着。 “我出身贫困,父母早故,在党的关心和帮助下,才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问诊开方的间隙,王新凤抽空与记者谈起过往。1972年高中毕业后,她怀揣着回报乡亲、治病救人的心愿,回到栗木村卫生所当起了跟班。 “我白天给村医做助手,晚上加班加点学,从头疼脑热到打针清创,从突发急病到各种慢病……各种各样的病情症状和诊疗知识,每月能写满几个笔记本。”王新凤笑着说,不同于城里医院的专科医生,乡村医生得懂全科,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中医,都要会一些,“我属于半自学,更要加倍努力。” 几年过去,王新凤取得相关资质,成了卫生所的正式医生,但村民们前来看病,却常常忽略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年轻姑娘。有人说:“人命关天呦,谁晓得她靠不靠谱。” “医生、医生!快跟我走,我弟媳快生了!”1979年5月的一个凌晨,有村民急促地拍响了卫生室的大门。 “来了!来了!”当晚正是王新凤值班。她迅速起身,扯起行医用的木箱出了门。这是她从医以来第一次上门出诊,心中难免发慌,但脚步愈跑愈快。 到了那户村民家,询问、检查、消毒、助产、接生……几小时后,小生命伴着朝阳出生了,大家刚松了一口气,王新凤却陡然紧张了起来:“孩子没哭声,拍也不管用!这是生产过程太久,出现窒息症状了。” 快、准、稳,王新凤把吸痰器送进新生儿口中,清理呼吸道、通气复苏、胸外按压、触觉刺激……终于,孩子发出了响亮的啼哭,一家人喜极而泣。 村民们认可了王新凤。 打这之后,常能看到王新凤骑着自行车,驮着医药箱奔波的瘦小身影。王新凤说:“在农村,突发事件不少。不管白天晚上,下雨刮风,我都尽量做到随叫随到。” 在一次出诊路上,田里的牛受了惊,向王新凤冲来,她躲避不及摔下车来,头部着地昏迷过去,路过的村民赶紧把她送回家,叮嘱她好好休息。 但第二天,王新凤带着伤,又出现在出诊路上。 1986年,相关医疗改革后,面对新变化,王新凤和卫生室的几名医生共同定下一条规矩:要有关怀之心。不管药品多贵,看病多麻烦,对困难群众,一律免费。 “栗木村是大村,有3000多人。村里有孤寡老人,有孤儿,也有因瘫痪在床的病人,他们没啥钱,但有病了我也主动给他们看。我是党员,要带头有这个觉悟。”王新凤说,村民周晋嘉因中风,一度不能动弹,家中又无其他劳动力,生活困苦,“我经常免费上门给他诊治,做艾灸、针灸等理疗,后来他能下床行走了,我比他还高兴。” 如今,本村、隔壁村,甚至有平乐县以及桂林市区的人,慕名来找她寻医问药,她都来者不拒。 “人到七十古来稀,您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退休?”记者问。 “只要大家还有需要,我就会继续干下去,我心里装着一本写不完的病历。”王新凤缓缓作答,手中的笔仍在“沙沙”写着…… “为患者重获健康,坐‘冷板凳’也甘心”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关海芳 通讯员 李春杏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周磊早早就来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学科学院)消化疾病医学研究所,换上工作服,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今年4月,他带领的代谢调控与靶向治疗创新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连续监控和筛选,创建了一种新的脂肪肝模型,首次发现了肝白血病因子是脂肪肝病的致病关键因素。经过进一步研究,他的团队又发现,通过一种叫牛磺鹅脱氧胆酸的物质影响肝白血病因子,能起到缓解脂肪肝病的作用。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治疗该疾病及临床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还登上了国际知名期刊《iMeta》,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我国脂肪肝患病率约30%,脂肪肝已逐渐成为肝癌的主要诱因,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安全高效的防治手段。”周磊教授曾在德、法、美等国家学习和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被广西引进后,他即带领团队开启了脂肪肝病防治的攻坚之旅。
周磊教授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坐“冷板凳”是常态。无数次的实验设计、操作、失败、推倒重来、方案修改……在浩瀚的科研星海中,周磊和团队成员们凭借着近乎执拗的坚持,艰难地搜寻着那个能解开疾病谜团的关键靶点。 “面对重重挑战,党支部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凝聚力量的核心。”周磊介绍,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党员。党支部不仅组织理论学习,更成为研讨科研进展、攻克技术瓶颈的重要平台。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突破关键技术时,党员骨干们勇挑重担,带头分享经验、剖析难题、探寻解决方案。这种在共同目标驱动下形成的研讨与协作氛围,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的深入。 正是在这种专注务实、集智攻关的环境下,周磊团队实现了一系列关键突破:首先是模型的突破,为了让研究的模型与人脂肪肝的形成相似,团队不惜花费十余年时间进行监控,首创了一种更有效的新模型,也因此获得了大量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基因变化;接着,科研人员又创新分析方法,通过细分细胞类型,从数以千计的差异基因中精准发掘引起疾病的关键因子,最终锁定了肝白血病因子,将广西脂肪肝病的研究推向了行业前沿…… 如今,周磊团队正与合作伙伴携手,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辅助设计脂肪肝新药的研究领域。“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而重获健康,是科研工作者内心深处最大的满足,为此坐多年‘冷板凳’也甘心。这份满足,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周磊的语气平和而坚定。 “学成归国,是正确的选择”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关海芳 “黄老师,这个鼻咽癌患者的靶区勾画方案请您指导。”6月27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里,研究生杨蓝姗姗正向指导老师黄婷婷请教。作为科室主治医师和硕士生导师,这位年轻的医学博士总是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黄婷婷在进行菌群的DNA序列分析。受访者供图 2021年,黄婷婷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学成归国,放弃了国外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先进的科研平台,毅然回到培养她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扎根临床和科研一线,从事鼻咽癌防治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黄婷婷说,“我要把所学用来服务家乡人民,做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鼻咽癌在全球范围内属于罕见病,但在广西却是高发病。”黄婷婷介绍,在瑞典的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期间,她将广西的鼻咽癌防治研究带到北欧,并系统学习了国际前沿技术。归国后,她创新性地将慢性疾病-微生物组研究体系引入广西,为本土鼻咽癌防治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回国四年来,黄婷婷带领团队在鼻咽癌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突破:首次揭示人体共生微生物与鼻咽癌发病机制的内在关联,鉴定出20余种关键菌属;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建立鼻咽癌发病与膳食结构的科学关联;发现新型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相关成果荣获2023年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4年,她把广西的鼻咽癌-微生物研究成果再次带上国际舞台,亮相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学术会议,实现了广西科学家在这一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上口头报告零的突破。 这些研究,都在为更早发现鼻咽癌、更有效治疗鼻咽癌、以及最终预防鼻咽癌寻找新的路径。 2024年,黄婷婷入选首批“八桂拔尖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回顾当初回国的决定,她的语气坚定而踏实:“学成归国,是正确的选择!这里有迫切的需求,有研究的沃土。”她说,她将继续扎根在医学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努力寻找更有效的鼻咽癌防治之道,守护更多百姓的健康未来。 “不午休,就可以多看几个病人”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罗婧 早上7时45分踏入诊室,没有午休,下午看完所有病人后才离开,每周出诊3天,已坚持6年——这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国医堂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梁明坤的工作日常。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他曾创下单日看诊196人的记录,作为一名党龄近20年的老党员,这位医学博士用铁人般的坚守,践行着“人民至上”的誓言。
梁明坤带着学生为患者看病。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古秀芳 摄 6月28日早上8时许,梁明坤的诊室外已排起长队。诊室内,梁明坤为患者把完脉,又俯下身查看患者的病处,一边按压一边交流病情,随后给患者开好药方。中午,他会趁着人少的间隙,匆匆吃完饭,又继续接诊。“患者从外地赶来不容易,我不午休,就可以多看几个病人,可以让他们少奔波一次。”梁明坤解释。 2006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读本科的梁明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师兄的影响下,他立志要成为“老黄牛式”的医生:踏实干事,不提要求;以身作则,给后辈做个好榜样。2010年,梁明坤赴日本攻读医学博士,毕业后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2015年,他毅然放弃日本优渥待遇选择回国。“中医最好的沃土在中国,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回国传承中医,回家乡服务群众。”梁明坤说。 回国后,梁明坤入职瑞康医院,一心投入临床工作。“医院领导知道我是留学博士,提出让我到科技部负责医院的学科建设。我当时只提出一个要求:“负责学科建设没问题,但也要让我兼顾出门诊为患者看病。”梁明坤回忆从前感慨万千。到国医堂初诊时,仅有20位患者挂他的号,但从第二次出诊起,他的号便被挂满,还得加号。如今,他每次门诊,都要接诊患者近百人。即使非出诊时间,若有患者找到他,他也会尽量为其看诊,还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下乡义诊,足迹遍布全区20多个市、县、乡、村。 如今,诊室的晨光里,梁明坤俯身问诊的身影旁,总围绕着专注学习的年轻人。带教研究生、指导规培生、接收进修医生……在他看来,让更多的“老黄牛式”医生成长起来,是守护家乡百姓健康的另一份沉甸甸责任。于是,每一次出诊都成了课堂,在望闻问切间,在药方斟酌时,中医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传承。 “要做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罗婧 通讯员 汪婕 6月27日,记者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结核病科二病区见到该病区副护士长曾春梅。年仅37岁的她,已迎战过人感染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疫情。
曾春梅正在为患者做雾化。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罗婧 摄 曾春梅所在的病区主要收治肺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患者。这个岗位,每天都要面对诸多双重感染病人,部分病人思想消极、生活难以自理。面对这些困难和风险,她总说:“要做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标哥现在全身水肿打不上针”“标哥又吐了一床”……今年3月,结核病科二病区收治了一位70多岁、病情较重且不能自理的老大爷,医护人员亲切地叫他标哥。因家属对标哥患上艾滋病耿耿于怀,不愿在床旁陪护,曾春梅和病区的护士们主动承担起他的日常护理:帮倒小便、更换尿布、喂饭喂药……在长达两个月的住院时间里,得益于曾春梅和护士团队们的悉心照护,标哥未出现压疮等问题。 2020年初,疫情来袭,作为自治区、南宁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的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立即发出抗疫倡议书,号召党员干部凝聚力量联防联控。倡议书发出当天,医院党委就收到了40余份印着800多个红手印的请战书。同时,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迅速建立,共有62名医护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12名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曾春梅就是其中一员。 抗击疫情期间,曾春梅多次主动请缨进入负压病房,每次要驻守半个月。在厚重的防护服下,她是孩子们口中的“外星人妈妈”,带着他们闯关打病毒“怪兽”;也是一位抗疫战士,日夜守护、精心护理过病情危重的重症感染患者……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最危险的地方,她从未动摇、退让半分。 曾春梅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第4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该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曾与曾春梅同在一个病区。“杜丽群护士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一名医护人员的高尚品质,更看到一名共产党员不畏艰难、冲锋在前的决心。”曾春梅说。 采访临近尾声,护士们依旧在病床前忙碌,曾春梅也挨个查看病人的情况。“每天面对这么高的感染风险,你真的不会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曾春梅回答得很坦然:“作为抗击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党员,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正是这个信念,让她一次次在前线坚定地为生命站岗。
《广西日报》7月1日11版版面。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