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 > 现场直击 > 正文

“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特别报道①丨探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抗战名村

2025年07月22日 09:3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石红星 郑柳芩 康安 徐天保 冯源 见习记者 凌鹏 编辑:李勤虹

新闻眼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八桂大地,曾两度被日寇肆虐。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领导和推动广西各族人民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广西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深入广西钦州、南宁、桂林等市,走进具有标志意义的抗战遗址(旧址、纪念场所),挖掘广西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展示山河巨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万千气象。
报道组邀请文史专家及青年大学生共同参与,走访广西知名抗日村——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屯茂村,昆仑关战役旧址,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三将军殉职纪念塔和八百壮士墓,以及临阳联队敌后抗战纪念碑等,带领读者回望那段悲壮岁月,感悟一个伟大民族蕴藏的绝地重生不可战胜的力量,激励八桂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敬请关注。

【现场探访】

一寸山河一寸血   人民抗战建奇功——探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抗战名村

“我们六虾村大勇,见到日本鬼进犯我钦邕,兄弟们拿起枪卫国保家乡……”7月9日,在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村史室,原村干、年届八旬的韦侣源激昂唱响六虾村抗日战歌。铿锵的歌词令人热血沸腾,当年村民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仿佛就在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记者眼前。

1939年11月15日,日寇从钦州湾登陆入侵广西。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西沿海人民奋起抗战,为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六虾村,正是其中一个闪耀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名村。

六虾村韦氏祠堂,高悬“忠勇可风”的牌匾。

六虾村位于钦州北部第一高峰古窦岭下。采访车行驶在板城镇乡间的水泥路上,窗外成片早稻已经成熟,遍野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来到六虾村,一座砖木结构传统建筑,坐落在村子中央,房前国旗飘扬。这座建于1930年的建筑是韦氏祠堂,也是六虾村抗战及中共钦县地下党活动旧址,见证村民英勇抗日的光辉历史。

“大家看看,那里还有日本侵略者打进村里留下的几个弹孔。”韦侣源朝祠堂外墙指去。大家目光所至,果然有几个小坑。他说,2015年,政府拨款维修时,特意保留了墙上的弹孔。

日本侵略军为了截断中国由广西通往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在钦县龙门和防城企沙登陆,很快占领钦州、南宁,并把钦邕公路必经的小董地区一个村庄作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紧邻该据点的六虾村,频频被日军洗劫。

“侵略者的暴行,激发了村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韦侣源介绍,村民韦调元、韦明宣、韦国山等人组织村中100余名青壮年,成立六虾抗日自卫队,带领村民在村周围修筑防御工事,挖战壕,建闸门、碉堡、炮楼,筑围墙、埋设竹尖和铁叉,还不时主动出击,袭击日军,打出了“火烧鸡德岭”“夜袭小董马棚”等以少胜多的战例。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祠堂旁边有一座村史室,里面陈列着不少抗战实物:有自卫队的大砍刀、猎枪等武器,还有缴获的日本军刀、钢盔等战利品,以及介绍自卫队相关战例的文图。

六虾村原村干、年届八旬的韦侣源展示抗战的土制枪械。

1940年1月,日军援兵沿钦邕公路由小董向灵山县太平镇方向行进,企图驰援昆仑关被困日军,被我国守军在灵山四峡坳阻击。1月11日和14日,六虾村自卫队接到命令,两度在村边的那花山阻击增援敌军,歼敌十多人,伤敌数十人,迫使敌军改变行军路线,为四峡坳阻击战和昆仑关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屡屡被六虾村自卫队袭击,日军恼羞成怒。1940年5月25日,日军出动兵力1600多人,进攻六虾村,试图将其“拔掉”。

“队长韦调元做战前动员时,鼓舞大家奋勇杀敌,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就是死了也不丢祖宗的脸!”韦侣源表示,队员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附近屯茂村抗日壮丁团的支援下,与日军激战了一昼夜,数度打退敌人的冲锋,打死打伤日军百余人;而自卫队亦有5名队员在战斗中牺牲,多人负伤。当自卫队趁着夜色向古窦岭转移撤出战斗,日军把村民的房子当作出气筒,放火烧了村子。

在一个展柜前,韦侣源指着《六虾村大勇》的抗日战歌介绍,这首歌是村民为了歌颂先辈奋勇抗日的功绩创作的,自己从小就会演唱。话音刚落,他激情洋溢地唱了起来。

韦侣源激情唱响抗日战歌。

日本侵略者分别于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入侵钦州,犯下了滔天罪行。

在民族危难之际,钦州的中国共产党员,与进步学生一起深入圩镇、农村作抗日宣传,号召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像六虾村一样,当地板城镇屯茂村、那觅村,那蒙镇竹山村,长滩镇新月塘村,新棠镇屯林村和哥志村等村群众奋起反抗,点燃了熊熊抗日烈火。他们积极支援前线,提供物资、情报;组织自卫队和游击队,拿起武器开展游击战,配合我国军队毁路和杀敌,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为配合全国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屯茂村抗日遗址,墙体上的射击孔清晰可见。

屯茂村村民在炮楼遗址前向记者介绍该村抗战故事。

当晚,报道组回到钦州市区。车行钦江两岸,一座座桥墩正在拔地而起。为了确保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通航后经钦江的货轮畅通无阻,该市去年开始对主城区的7座桥梁陆续进行提级改造。眼前的市区高楼林立,灯光璀璨,繁华的夜景宛如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今天的钦州,不仅是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更是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窗口。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建设,从历史沧桑到现代繁荣,这座英雄城市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大学生看抗战】

北部湾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傅昌平:“在这里深刻体会到了家国情怀”

我对抗日战争的记忆大多来自书本和影视作品。当我走进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抗日旧址——韦氏祠堂,触摸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内心无比震撼与感动。这座祠堂,从一个宗族的活动场所,成为抗战和革命的基地,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

韦氏祠堂建于1930年,原本是韦氏族人祭祀祖先、凝聚宗族情感的场所。然而,1939年日寇铁蹄踏破钦州的宁静,这座祠堂的命运也随之改变。面对日军的烧杀抢掠,六虾村村民没有退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祠堂为指挥部,自发组织抗日自卫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壮烈的广西民间抗战之歌。

祠堂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村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用朴素的信念,守护着脚下的土地。祠堂中一块写有“忠勇可风”四个大字的牌匾,是对六虾村抗日自卫队英勇事迹的高度概括。

望着祠堂斑驳的墙壁和村史室展陈的武器与战利品,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有责任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六虾村的抗战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在和平年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六虾村村民向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左一)讲述抗日故事。

【对话】

彰显人民抗战的磅礴力量

记者:钦州作为广西抗日的重要战场,留下了众多抗战遗址(旧址、遗迹)。结合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屯茂村抗日战斗史实,谈谈您对钦州人民抗日历史的评价?

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大新:钦州抗日斗争中,人民的力量十分伟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反映了钦州人民不怕牺牲、抵御外侮的英雄精神。历史上,冯子材、刘永福曾率领钦州子弟兵击败法国殖民侵略军,这份英勇无畏的精神基因在血脉中代代相传。1939年11月日寇入侵时,钦州人民再次挺身而出,延续了抵御外侮的不屈风骨。其二,体现了人民抗战的磅礴力量。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村民们组建抗日团队,手持简陋武器毅然冲锋陷阵,在殊死搏斗中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其三,响应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全民抗战号召,夯实了钦州革命基础。战斗中,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共抗敌的壮阔场景,唤醒了无数先进青年,为后续钦州的革命和解放战争播撒红色火种,积累了进步力量。

记者:钦州对抗战遗址(旧址、遗迹)的保护,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大新:钦州市现存的抗战遗址(旧址、遗迹)有40多处,包括战斗遗址遗迹、重要事件遗址遗迹、人物故居、烈士纪念碑等。2021年,钦州市的第一批十大党史教育基地有9处是与抗战相关的。每年清明、七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到这些纪念场所开展活动,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2024年,各类纪念场馆和钦州市十大党史教育基地共接待各级党组织、群众、学生团体625次,约5.2万人次。

记者:为保护好、运用好抗战遗址(旧址、遗迹),您建议从哪些方面加强?

王大新:一要加强资金投入。针对专项资金短缺导致的遗址、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需多方筹措资金,弥补地方财政支撑不足的问题。二要加强宣传推广。针对部分年轻人对本地抗战历史了解不深、遗址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的问题,通过开展主题宣讲、制作融媒体产品创新宣传形式,提升群众对本地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遗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三要加强文旅融合。针对多数遗址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低的现状,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研学项目等方式,使遗址在发挥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让当地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感言

作为抗日自卫队的后人,我感到无比自豪。爷爷的故事,是我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但我一直教育子女要以先辈为榜样,脚踏实地,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

——六虾村抗日自卫队员韦奏夫孙子韦猛源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坚守教育初心,用心教书育人,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课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六虾村小学教师方海花

2025年7月22日报纸版面。

点击查看“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特别报道专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