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 > 现场直击 > 正文

“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特别报道②丨探访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2025年07月29日 08:4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郑柳芩 伍永志 覃海明 实习生 顾祯晶/文 徐天保/图 编辑:李勤虹

(王靖/制图)

【现场探访】

青春的一群 铁打的一群——探访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南宁市青秀山帽子岭上,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

“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1938年11月,4269名广西青年学生高唱《广西学生军军歌》,奔赴抗日战场。

他们一手握笔动员民众,一手持枪冲锋陷阵,以青春热血书写壮丽篇章。

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南宁市青秀山帽子岭。山下,是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

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似与80多年前的青春对话。登顶处,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阳光穿叶洒在碑身文字上,熠熠生辉。20米高的碑体挺拔如剑,由花岗岩精雕而成,象征学生军坚不可摧的意志。

绕碑而行,浮雕上振臂宣讲、持枪冲锋的身影讲述学生军的特殊使命。“1938年11月组建的这批广西学生军,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叫’(宣传)、‘裹’(组织)、‘打’(作战)。”讲解员冯金金说,这些浮雕正是他们开展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战斗的生动写照。

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室里,年轻的讲解员唱起《广西学生军军歌》。

至1940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里学生军开展群众演讲5.4万余次、演出戏剧2.1万多幕、歌咏演奏6.8万多场,出墙报1.4万多版、写标语11万多条——数字背后,是他们深入城乡以文化唤醒民众的执着。他们所到之处,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兴起,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信任和爱戴。群众誉称学生军是“兵王”。

桂南会战爆发,广西学生军不仅积极投入战地服务工作,还独立或配合正规部队和游击队对日军作战。1939年12月1日,学生军的一个班,配合正规部队,在邕钦线上向日军的一个宿营地发起夜袭,歼敌近百名,缴获步枪80多支,小钢炮一门和一批物资。

日军增援昆仑关守军炮兵队长的日记写道:“敌人中有的是广西学生军,确是硬敌。”

“当时的学生军,让日军恼羞成怒。”广西团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原广西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主任龙润忠介绍,日军贴告示悬赏缉拿,价码从“斩首级赏银千元”涨至“缉获一人赏银二千元”。面对悬赏,学生军毫无惧色:“誓死消灭日寇!”

“奶奶,太爷爷就是浮雕上的战士吗?”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前,7岁的小女孩仰起头问奶奶潘晓春。

这一幕,让人动容。

广西学生军后代潘晓春带着孙女瞻仰纪念碑。

看四代人延续红色家风。视频拍摄、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我父亲潘古是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最小的战士之一,13岁参军时因年纪太小,拉着宣传队队长苦苦哀求,才以小龄艺术生身份破格加入。”潘晓春回忆。在共产党员引领下,潘古成长迅速,参加昆仑关战役,行军中兼顾发传单、刷标语等工作,全力投入抗战。

潘古临终叮嘱女儿“把传承的事做下去”。2012年,潘晓春与学生军后代组建“铁群艺术团”,十余年来走进高校、社区,让学生军故事传遍八桂;2022年起,每年9月3日她都站上昆仑关战役旧址“开学第一讲”讲台,以先辈事迹为教材,向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潘家四代人以行动延续着广西学生军“铁打的一群”的精神血脉。

青山高处,城景尽收。

云南的欧阳义荣夫妇带着孩子欧阳山丁来这里参观。看到学生军冲锋陷阵的浮雕,13岁的欧阳山丁深受触动:“英雄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云南游客参观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青秀山旅游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黄理华介绍,这里年均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团队超100批次,通过红色研学路线和专业讲解,让学生军的青春热血故事代代相传。

讲解员冯金金是南宁市人,已在此讲解三年。她说:“从儿时来这里瞻仰到如今作讲解,像完成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

清风拂过,纪念碑前草木凝翠。2007年5月4日,碑旁种下象征12位烈士的12棵南洋杉,如今已高大挺拔。风华亭、追思亭两座凉亭静静相伴。

风华亭上,楹联苍劲有力:“葱茏青秀山 绿城更绘壮奇美;峻巍茂林岭 勇士长存精气神”“伟欤 不求名得成名 全民景仰;壮哉 舍小我存大我 百世流芳”。

“这些都是学生军老战士所题,字字凝结着烽火岁月里的青春与家国情怀,其中风华亭的楹联就出自13岁参军的潘古。”龙润忠告诉记者。

从南洋杉到亭中楹联,无不见证着人们对学生军精神的珍视与传承。这份对历史的敬意,推动着纪念空间持续完善。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2001年12月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青秀山风景区改造提升纪念碑周边环境,增设景观台阶,建起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室。

陈列室内,泛黄的老照片勾连今昔:昔日邕江渡口仅有木船摇曳,如今40余座桥梁横跨江面;昔日茅草屋化作写字楼,荒坡蜕变为繁华地;登高远眺,青秀山脚下已是高楼林立——这是“山河巨变”最好的诠释。

如今的南宁,已成长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国际都市。

这,正是对当年学生军“为民族复兴而战”的深情应答。

青春有热血,国家有未来。

【对话

他们如何成为“铁打的一群”

记者:广西学生军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组建的?当时广西的抗战局势如何,促使了学生军的诞生?

广西团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原广西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主任龙润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广西当局于1936至1941年间三次组建学生军。

1936年6月第一届广西学生军成立,以广西师专(今广西师大前身)学生为主,约700人下乡宣传抗日,不久即结束;1937年10月第二届组建,280多名青年编制编组,赴第五战区随军宣传,转战鄂豫皖前线29个月,后来,不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1938年11月27日第三届成立,因战火逼近广西,4269名青年编为三团,赴桂东南、桂南宣传组织群众、配合作战,至1941年8月结束,历时近三年。

广西学生军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产物。共产党员参加并在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记者: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在抗日战争中主要承担了哪些任务?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龙润忠:广西学生军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武装抗日救亡队伍,主要执行宣传、组织、作战任务。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活动覆盖65个县,功绩显著:宣传抗日救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出版《突击》《曙光报》等报刊300多种,开展大量演讲、演剧等宣传活动,建文化室、书报社500余处等;组织群众参与锄奸组、自卫团等,训练士兵21900多人;参加昆仑关战役等桂南会战大小战斗76次。

记者: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所纪念的烈士,有哪些典型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的牺牲对当时的抗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龙润忠: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共牺牲12人。其中,覃本良的故事十分典型。1938年,身为独子且新婚的他,不顾父母“保香火”的劝阻,毅然加入学生军。桂林集训时,他苦练军事、钻研政治,聆听叶剑英演讲,精读《论持久战》;到宾阳后忙于宣传,屡获表彰却无暇家书。1939年初冬,他被日军炸弹夺去未满20岁的生命,他以热血践行了“我们是铁打的一群”的誓言。

这些烈士,以生命唤醒民众的“精神火炬”。覃本良等青年放弃安稳、直面炮火,激发了军民抗日决心,让“不做亡国奴”信念深入人心;他们完成的宣传动员、军民协调等工作,直接为昆仑关战役等凝聚力量,彰显了民族危亡时刻广西青年的担当与价值。

【大学生看抗战】

广西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顾祯晶:“在‘强国有我’中绽放青春精彩”

站在南宁市青秀山上,仰望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我情不自禁陷入思考:这群与我年纪相仿的年轻学生,为何担得起抗日救亡的千钧重担,为何能做出这么勇敢抉择?

史料陈列室里,我仿佛能看见他们高唱《广西学生军军歌》前进,出报刊、刷标语,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身影……黑白照片上,青涩脸庞绽放的笑容,深深触动着我,他们以乐观与无畏,肩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

学生军后代潘晓春带着7岁的孙女来祭奠。孩子扬起稚嫩的脸告诉我:“奶奶从懂事起就给我讲学生军的故事,我知道太爷爷勇敢又善良。”

抚摸风华亭中的烈士名录,12个英烈的名字被阳光晒得温热。他们永远停留在了年轻时的模样。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铭记历史、守护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是我的使命。伟大抗战精神在每一代青年心间激扬——国家需要时,青年永远会挺身而出。我将带着这份勇气前行,在“强国有我”中绽放青春精彩。

【感言

以前我来过这里,但今天再次前来瞻仰,感触特别深。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刚参加完高考,回望历史,更加激发了内心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矢志民族复兴的决心。

——南丹县高中生游茗淇

我是从云南保山来南宁旅游的。保山当年有“娃娃兵”抗战的历史,而这里有广西学生军抗战的烙印,两者深刻呈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惧外敌、勇于牺牲的精神。稚气未脱的“娃娃兵”和学生军,为了国家,毅然走上战场。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甚至比自己个头还高的枪。值得一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

——云南省保山市游客欧阳义荣

2025年7月29日报纸版面。

点击查看“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特别报道专题。

相关链接:

“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特别报道①丨探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抗战名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