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 > 现场直击 > 正文 |
飞虎队的神秘指挥中枢 |
2025年08月01日 08:1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李勤虹 |
|
美国飞虎队在山洞的指挥所遗址。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7月30日,桂林市临桂区鸡公山草木蓊郁,一座被山石、藤蔓半掩洞口的溶洞前,几位游客正对着岩壁上的斑驳凿痕频频拍照。这座看似普通的山洞,正是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在华作战的指挥所遗址。如今经过遗址复原,当年的场景唤起了那段跨越国界、血脉相连的战斗历史。
讲解员介绍飞虎队指挥所遗址情况。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1943年12月23日,飞虎队从云南昆明转至广西桂林驻防,担负防空和歼击日本海上运输船只任务,指挥所便设在这里。 “这处岩壁的弧度,完全是天然形成的防空屏障。”桂林市临桂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文物股副股长蒙燕带着记者走进洞内。阳光斜照进来,照亮了指挥所遗址。“1937年陈纳德将军选址时,就是看中了这里既能抵御轰炸,又紧邻秧塘机场跑道的地理优势。这个指挥所也是飞虎队队员向往的神秘地方,因为战时他们也不知道此处。战后吸引了众多飞虎队队员及其家属前来瞻仰。”她说。 飞虎队的山洞指挥所。摄制、剪辑:凌鹏 梁凯昌
飞虎队山洞指挥所复原场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飞虎队山洞指挥所复原场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飞虎队山洞指挥所复原场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这处山洞指挥所常年恒温在18℃。中午12时,洞外赤日炎炎似火烧,往洞里走几步路,却是凉风习习,暑意顿消。灯光柔和地勾勒出指挥所的发报室、作战沙盘的轮廓。 “当时洞内24小时灯火通明,参谋员、通讯兵挤在约2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这里是飞虎队空袭预警系统桂林4个机场的网络终端,桂林机场的作战指令都是由这里发出。”蒙燕指着墙壁上的老照片说。
游客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讲述中美军民并肩抗击日寇的历史。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摄 暑假以来,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前来溶洞参观。现役军人粟吉勇利用假期,带着家人来到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参观。在山洞指挥所作战室复原场景前,粟吉勇在一幅空战地图驻足:“带着孩子过来,就是让他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故事,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飞虎队指挥所遗址洞口外的“陈纳德观战石”。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洞口外的“陈纳德观战石”旁,一群中学生正围着讲解员认真听讲。 “机场周围到处有招待所,为飞虎队员提供后勤生活保障。”桂林市临桂区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蒋桂英指着远处的峰林,“那片山坳里还有多个飞机掩体,村民们筑起马蹄状的夯土墙。” 16岁的学生小林听得入神,在留言簿上写下:“原来课本里讲的求救‘血符’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小林所说的求救血符,是当年飞虎队队员服装上缝着的中文标识,正是这些标识,让不少盟军飞行员在紧急跳伞时获得了中国老百姓救助。 如今的指挥山洞,褪去了硝烟的痕迹。当阳光掠过“飞虎队指挥所旧址”的石刻,仿佛听见80年前发报机的滴答声,在耳边回响。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