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第22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述评专题 > 时评速递 > 正文

广西深耕AI人才培育,构筑面向东盟人才高地

2025年08月02日 15:33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黄宗跃 编辑:邓色迎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产业格局、驱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广西立足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前沿,紧扣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战略部署,通过系统性创新实践,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领域构建起特色体系,全力打造辐射东盟的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

建强专业集群,夯实育人生态。广西深知,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专业建设是基础。为此,广西全力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专业集群。目前,广西高校已成立多所人工智能学院,这些学院不仅开设了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课程,还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设置了与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金融等应用领域相关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广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增加了大量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动手能力。此外,广西积极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已建设17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和4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这些学院成为了高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指导等环节,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贴合企业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效。在培养模式上,广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路径,以提升人工智能人才的竞争力。一方面,推行“产业—专业—职业”融通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广西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2025年秋季学期起,广西所有本科新生将必修人工智能通识课,通过这门课程,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提升其人工智能综合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课程内容围绕“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四大模块展开,并针对理工、管文、艺体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版本的课程内容,实现精准覆盖和个性化培养。同时,广西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广西师范大学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围绕“AI+教育”等主题开展创新实践,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开放格局。广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以人工智能为主题举办东博会、峰会,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为切入点,高水平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才试验区、科技创新合作区、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和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在人才交流方面,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入桂工作项目”“八桂之光”访学研修计划,每年遴选资助300名青年科技人才赴科技发达国家、东盟国家、国内科教发达地区访学研修,促进人才的国际国内流动和交流。同时,持续举办面向东盟的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交流等活动,累计吸引1500多位海内外高端人才携“高精尖”项目参展和对接,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人才和项目支持。

广西在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这些创新举措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广西有望吸引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汇聚,成为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与发展。黄宗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