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平陆运河风物志 > 融媒报道 > 正文

平陆运河风物志㊳丨青峦守诺馈珍馐

2025年08月03日 07:5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庾琳 梁菡 编辑:刘晓彤

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记者 庾琳 周军 摄制

大暑时节,凌晨四五时的村庄仍裹在墨色中,浦北县龙门镇的村民便已陆续出门。他们打着手电筒,或挎竹篮,或挑箩筐,沿着湿润的山径往林深处去——要赶在红椎菌含苞时采摘,此时菌盖最鲜嫩,售价也最高,干品每公斤能卖到1000元—2000元,当地人笑称“价比黄金”。

村民在采摘红椎菌。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位于平陆运河沿线的浦北县,红椎林面积达26.1万亩,其中龙门镇拥有全国最大连片的11.38万亩原始次生红椎林,属国家红椎林保护基地。每年农历5月至8月,高温与湿气交织,这种“红色精灵”便从林下腐殖层中萌发。它伞盖红如胭脂,仿佛大地血脉里渗出的朱砂,当地人称之为“红菇”,素有“南方人参”之誉。

入伏后,酷热与骤雨交替,正是红椎菌生长旺季。走进龙门镇林塘村委木叶定村,家家户户门前摆开“阵仗”:大盆、水桶、竹筛铺满地,一篮篮、一筐筐红椎菌堆成小山。三五人围作一圈,有的用小刀削去菌根,有的拿海绵轻擦菌伞,待竹筛装满,立刻被送进自建的烘干房。

农户在家门口洗红椎菌。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烘干房内炉火正旺,风扇鼓吹,热气蒸腾,红椎菌慢慢变为深绛色,奇异的菌香混着山林气息,仿佛浓缩了整片山野的呼吸。

“我家分有10多亩红椎林,又承包了30多亩。”村民容家森边忙活边说。近段时间全家总动员,他披星戴月入山采菇,儿子奔波各村收购,妻子、儿媳在家削根、清洗、烘干。待干菇攒够量,客商便会上门收购。

红椎菌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及硒元素,早在明代就为人所食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益寿。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山珍却被当地人“嫌弃”,有的甚至被拿来喂猪。“以前穷,家里猪油少,红菇吸油,大家不懂它的好,谁愿意吃?”林塘村党支部书记容家良道出缘由。

广西浦北龙升红椎菌有限公司的洗菌车间内,员工们正在洗菌。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转折源于一位远嫁福建的村姑。她发现福建将红菇视作产妇“坐月子”的必备补品,价格不菲,于是引来了村里首位福建客商。浦北红菇由此远销外地,价格一路走高。

龙门镇德稳塘村年逾古稀的陈启升,堪称浦北红椎菌产业第一人。1982年,从部队退伍回乡的他,每天骑自行车走村串户卖米粉,偶然结识一位福建客商。受其委托,他开始收购红椎菌,足迹踏遍浦北每片山林、大小村庄。

积蓄渐丰后,他承包红椎林,建起加工厂,专注红菇生意。2001年,在政府帮扶下,他注册“龙升”牌红椎菌商标,成为国内较早的红椎菌注册品牌。后来,他两个儿子也从部队退伍回乡,共同守护这份“山林馈赠”。

广西浦北龙升红椎菌有限公司烘干车间里,正烘干着1500斤的红椎菌。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红椎菌虽“懂节气”,每逢端午、中元、中秋必在山野萌发,却脾性“古怪”:同一片林地,今年红云遍地,明年可能踪迹全无。

更神秘的是,它无法人工培植,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曾尝试移植、栽培,但经历十余年反复研究、试验,均以失败告终。容家良曾给广西林科院专家提供腐叶、泥土及新鲜菌体,培育出的菌却是白色。

2023年,广西林科院经过近十年技术攻关,首次实现林下红椎菌人工促繁。通过调控林分郁闭度、精准浇水等方式,将红椎菌产量提升2.4倍,为产业壮大迈出关键一步。

目前全县盛产红椎菌的红椎林面积达15万亩,干品产量、产值分别由2021年的465吨、2.79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810吨、4.86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

在林塘村后五云山的示范林中,“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示范户”牌上,林主、面积和产量目标等信息一目了然;林下铺设的管网可随时喷洒保湿。

“红椎林是公益林,作为林主,我们的责任是守护好它——不能砍伐,定期清除杂灌,保持通风透光、林地湿润。否则,红菇可能长不出来,或者品质不佳。”容家良说。

如今,浦北红椎菌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浦北县获评为“中国红椎菌之乡”。不久的将来,随着平陆运河的通航,这片红椎林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那时,或许会有更多客商循水而来,发现浦北群山馈赠的珍宝,远不止这伞染朱砂的红椎菌。

报纸版面截图。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梁菡 庾琳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