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青春 > 正文 |
青少年讲解员让革命故事“声”入人心 |
2025年08月29日 18:2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曾容英 |
|
暑假期间,位于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的南宁共青团纪念馆,有一群戴着耳麦、身穿志愿者马甲的小小身影,正穿梭于展厅之间,向围拢过来的参观者讲解…… 这是南宁市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起,在共青团南宁市委指导下,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创新推出“选、育、讲”三字工作法,培育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队伍。截至目前,75名正式志愿者讲解员已上岗服务,新招募储备60人,累计服务游客超1.3万人次,讲解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700小时。 “选”字筑基:政治标准与专业考核并重 “我们不仅看表达能力,更看重孩子的政治素养和志愿服务热情。”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项目负责同志介绍。选拔体系建立了一套“政治素养-服务实践-思想觉悟”三级量化筛选指标,采用“线上初筛+线下复评+实践考察”全周期模式。
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杨俊逸正在对桂雅路小学储备讲解员进行带训。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供图 线上通过“桂志愿”云平台核验志愿服务记录等相关信息,要求申请者注册且服务时长超20小时;线下则设置志愿服务知识、讲解能力、应急处置三大模块考核。2023年以来,累计接收370名志愿者报名。 12岁的郭皓轩担任2024年志愿者讲解员。“他不仅普通话标准,还对那段抗日救国的故事有着自己的理解,能讲出情感和温度。”指导教师如是评价。 “育”字赋能:理论淬炼与实践锤炼相结合 培育体系是打造专业讲解队伍的关键。南宁依托自治区、市两级党史专家资源库,制作《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培训手册》,开设“南宁共青团百年发展史”“邓颖超与南宁革命”等专题课程。 除了理论教学,更组织“沉浸式研学”——赴广西民族博物馆、林景云故居、莫文骅故居等红色地标开展“重走革命路”实践教学。 11岁的讲解员杨俊霆在参观林景云故居后深有感触:“触摸革命先烈使用过的物品,听后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信仰。”这种情感共鸣,让他在讲解中更能打动观众。 培训还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差异化课程:对青少年志愿者们采用“语速放缓、增加互动”策略;对青年志愿者则开发“红色精神与青年使命”深度模块。 “讲”字塑形: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在南宁共青团纪念馆,10岁的讲解员唐安琪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原是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如何成为南宁青年革命斗争的指挥所,她不是简单复述史料,而是挖掘背后的人文细节。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源于团队开发的“文物里的青春密码”系列课程。12个专题课程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教材”,通过“红色故事我来讲”“革命场景我来演”等沉浸式环节,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孩子听得懂、感兴趣,比单纯看展收获大。”一位家长在听完志愿者讲解员杨俊逸的讲解后感慨道。 这些青少年讲解员的成长,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的淬炼。15岁的讲解员苏潘吉雅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我讲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信仰。”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健康与旅游学院志愿者讲解员与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开展讲解交流活动。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供图 “让青少年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实现了从‘被动听’到‘主动讲’的转变,这是红色基因传承范式的创新突破。”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