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最新报道 > 正文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瑶山藤蔓连山海

2025年08月31日 08:42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施洋洋 李家健 通讯员 农翠华 编辑:朱慧琳

8月瑶山,天刚擦亮,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的蔬菜收购点便忙碌起来。陈明和工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花点大肉丝瓜”码进筐里。“丝瓜‘娇气’,垫子要厚实一些。”他叮嘱着,手上动作又轻又快。

19岁入伍的陈明,于2005年退役回到瑶乡。那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不是滋味——年轻人都往外走,留守老人和孩子守着薄田,好端端的瓜菜,熟了、老了,最后烂在地里。

陈明在查看“花点大肉丝瓜”长势。通讯员 农翠华 摄


陈明和工人们把“花点大肉丝瓜”码进筐里。通讯员 农翠华 摄

“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过好。”这是陈明返乡后最朴实的一个念头。

种什么?怎么种?陈明一边扎进农技书堆,一边和村干部秦春林四处奔波,终于在广东罗定市找到了适合本地气候的“花点大肉丝瓜”。清明播种,盛夏瓜架挂满果实;丝瓜收尾,菜心种子又在瓜藤余荫下接力生长。这种轮作方式让一块地能收两茬好菜。

揣着种子,陈明走村串户,手把手教乡亲们怎么搭架、引藤。斗转星移、季节交替,很快到了丝瓜丰收的季节,他们在村头路口支起了4个收购点,接过了村民手里的农产品。

为了在天亮前赶到批发市场,陈明的货车常在深夜启程。寒来暑往,茂名罗定、江门开平……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硬是为瑶山农产品辟出了一条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销路。如今,互联网的触角伸进大山,陈明扎进手机里,发布一条条带着泥土和露珠的短视频,让山外的客商看到了瑶山菜的品质。

陈明的百亩农场生机勃勃,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青贮饲料加工,年销售额300万元,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他以“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联农带农,产业融合路子越走越宽。前些日子,由于市场行情波动,丝瓜每公斤价格跌破5元,他仍坚持按协议价格收购。“赶的那些路,过的那些坎,就是因为当初那个念头,自己亏一点但心里很踏实。”陈明说。

观音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唐江月介绍,在陈明的带动下,观音乡及周边已种植“花点大肉丝瓜”500多亩,平均亩产值约1.5万元,总产值750万元。村里参与产业的22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

卡车装满了青翠的丝瓜,陈明仔细检查苫布是否盖严实。农场门口,“退役军人创业示范点”的牌子在晨光中静立,不远处,藤蔓沿着竹架向上攀爬……“努力会开出花,瑶山的好日子,就像这藤蔓结出的瓜。”陈明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