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飞虎队常设展览 > 最新动态 > 正文

这不仅是缅怀

2025年09月06日 21:5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郑柳芩 编辑:梁菊

8月19日,受台风影响,南宁风雨交加。年近八旬的廖惠雄依旧遵循着做记者时的守时观念,冒着风雨,一早准时来到广西日报社广西云指挥中心接受采访。

翻开已经泛黄的1997年1月25日《广西日报》,廖惠雄难掩内心激动,颤抖的手指着三版头条稿件《青山忠骨异国魂——二战期间美军飞机遗骸发现、搜寻、保护纪实》,向记者讲述当时的采访情况。

广西日报退休记者廖惠雄接受记者采访时,翻阅当年的报道。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廖志荣 摄

1996年深秋,时任广西日报社桂林记者站记者的廖惠雄接到总部紧急采访任务:“猫儿山发现美军飞机残骸,速去!”领到任务后,他攥着采访本和一台相机就直奔兴安县。

事发地黑冲峰是猫儿山第二高峰,又名“仙愁崖”,藏在大片铁杉木下,光听名字就知其险峻,“神仙”攀登也发愁。第一次进山,年近50的廖惠雄不畏艰险,与同行专家翻山越岭,走悬崖、攀岩石,终于看到了那架在山林中沉睡了52年的B-24轰炸机残骸。

锈蚀的机枪零件嵌在石缝里,到处都是散落的飞机残骸。“当年撞击得多惨烈一目了然。”他边记录边感慨:这不是冰冷的文物,这是英雄留在中国山林里的温度。

1997年至1999年间,廖惠雄多次参与并报道了残骸挖掘、搜集工作,期间见证了太多跨越隔阂的瞬间:浓雾中中美队员共煮姜汤;美国人把“洋食品”火腿肠分给山民。语言不通的双方,靠一个握手、一口山泉便读懂彼此敬意。

28年后的今天,廖惠雄回忆着当时的情景,百感交集:“从记录者到见证者,无数画面里,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飞虎队后人在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指挥所缅怀的那个瞬间——他们在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徘徊,俯身轻触土地,一切尽在不言中。”泥土的温度、斑驳的岩壁、指挥所里残存的历史气息,成了跨越时空的纽带。

这不仅是缅怀,更是中美友谊在代际间的延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猫儿山坠机残骸搜寻,到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将一架C-47运输机捐赠给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从潘奇斌救美国记者到克林顿亲笔致谢,这些历史记忆拼出的,正是中美两国“共赴时艰”的生动注脚。

更多报道,请点击进入专题查看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