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第22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述评专题 > 时评速递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AI会展智能体”擘画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数字新蓝图 |
2025年09月10日 12:01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实习生 程周琳 |
|
9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峰会”)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了解,本届博览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不仅集中展示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最新成果,更将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国内首个“AI会展智能体”的推出,重新定义国际展会的形式与内涵。这一智能平台将突破传统展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桎梏,构建一个“永不落幕”的数字化经贸生态,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崭新的数字化动力。(9月9日 广西日报) 突破时空限制,“智能体”重塑展会模式。传统展会受限于展期和场地,企业对接效率低、资源匹配不精准、后续跟踪困难等问题突出。本届东博会推出的“AI会展智能体”,将依托智能客服、导览、会议安排、行程规划、智能云展等17个应用场景,实现会展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智能撮合”功能,可在几秒内为客商自动推荐目标客户、搭建会议讨论区,能够极大提升对接效率。更关键的是,该系统支持8种东盟语言,并提供“365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实现“展会虽落幕,服务永不歇”。这一突破,使得企业无需亲临现场亦可随时参与洽谈,尤其为受限于资金、人力等因素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持续参与国际合作的可能。 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服务赋能中小企业。“永不落幕”的平台若要发挥最大效能,需进一步整合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资源,优化服务机制,降低参与门槛。本届东博会已有良好基础:展览规模达16万平方米,近3200家企业参展,外国企业占比38%,3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商协会和企业主导的经贸活动占比54.2%,创历史新高。未来可依托AI智能体,构建三层服务体系:其一,深化数据赋能。利用“智能撮合”系统积累的供需数据,持续分析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趋势,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市场洞察和商机推送。例如,通过发布《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展望报告》蓝皮书,帮助企业抢占自贸区3.0版新机遇。其二,拓展生态联动。推动“AI会展智能体”与现有合作平台深度融合。例如,落址南宁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已与8个东盟国家签署合作意向,可成为智能体的线下支撑节点,为东盟企业提供技术适配、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其三,聚焦中小企业需求。设立专项服务通道,提供多语言、低成本的数字化工具包,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搭建线上展台,参与云上洽谈。通过智能体实现“一键参会”“一键洽商”,降低其跨境合作的技术与成本门槛。 挖掘合作潜力,以“数字纽带”巩固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合作正从传统领域迈向数字领域,AI已成为双方产业融合的新纽带。东博会AI专馆的设立、人工智能部长论坛的举办,以及国内和东盟国家硬核AI产品的首发,均体现了双方对数字未来的共同期待。而“A超”联赛吸引超3300支队伍参赛,参赛队伍覆盖我国的31个省份和东盟10个国家(其中有329支参赛队伍来自东盟),更是双方数字合作活力的明证。未来,应依托“永不落幕”的智能平台,持续挖掘三方面潜力。一是技术协同潜力。利用广西作为平台、通道和区位的优势,将北上广的AI技术吸引至广西集成适配,推广至东盟应用,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产业融合潜力:聚焦智慧农业、数字贸易、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智能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协同,形成“技术—产业—市场”闭环。三是普惠发展潜力。通过智能体降低AI技术使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发展,让更多中小企业和民众共享数字红利,增强区域发展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东博会“AI会展智能体”的诞生,不仅是会展技术的革新,更是区域合作模式的深刻变革。唯有持续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聚焦中小企业、深化数字融合,才能让这一“永不落幕”的平台真正成为催化合作、凝聚共识的源泉,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为坚实而持久的动力。(黄宗跃)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