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实干为要 创新为魂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要闻聚焦 > 正文 |
千年古镇筑起“法治防护墙” |
2025年09月22日 16:4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王香菊 |
|
“以前总担心老骑楼会慢慢塌掉,现在有了人大监督和法规保障,看着修缮一新的粤东会馆,心里踏实多了!”家住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长利街的居民李修文,指着门前雕花木门感慨道。这份安心,源于当地人大依托贺州市基层立法联系点(西南村)和人大代表联络站,为千年古镇文化建筑筑起的“法治防护墙”。 作为贺州千年文脉的核心承载地,贺街镇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68处,涵盖骑楼商铺、古庙宇、传统院落等多种类型,每一处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建筑年久失修、保护责任模糊等问题逐渐凸显。“必须用法治手段破解保护难题,让历史建筑‘活’下来、传下去。”贺街镇人大主席在西南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和文保员、部分群众代表的座谈交流发言,道出了全镇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
贺街镇文笔塔。李汉萍 摄
贺街镇桂花古井。李汉萍 摄 2021年起,在贺州市人大常委会推进《贺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的过程中,贺街镇人大主动扛起“民意收集员”职责,创新搭建“代表联络站+西南村基层立法联系点”双平台,让群众声音直抵立法环节。镇人大组织23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分片走访河东街、长利街等老街区,召开立法恳谈会6场,收集“明确建筑修缮补贴标准”“鼓励居民参与保护”“禁止破坏性装修”等意见建议47条,其中12条被写入条例。“我们把群众最关心的修缮谁、谁来修、怎么修等问题,一条条梳理成立法建议,让法规真正贴合古镇实际。”参与立法调研的镇人大代表徐银娟说。
河西片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2025年下半年民意征集、立法征求意见会。邹赟慧 摄 条例自2022年3月正式实施后,贺街镇人大迅速从“立法参与者”转变为“监督执行者”,聚焦文化建筑保护重点环节打出监督“组合拳”。针对历史建筑认定不清晰的问题,镇人大组织代表成立专项督查组,全程监督镇政府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推动临贺故城、文笔塔等28处建筑纳入市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实现“应保尽保”;面对修缮资金短缺、工艺不规范等难题,代表们多次调研并提出“设立镇级保护专项资金”“聘请非遗传承人指导修缮”等建议,推动镇政府出台《贺街镇历史建筑修缮实施细则》,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完成文庙、陈王庙等15处重点建筑修缮,全部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
贺街文庙航拍。李汉萍 摄 如今漫步贺街镇,青石板路上的骑楼错落有致,修缮后的粤东会馆里非遗传承人正教授木雕技艺,古码头遗址旁不时有游客驻足打卡。这背后,就是贺街镇人大以法治力量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