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社会 > 奋进时代新征程 网聚八桂正能量——2023年广西网络正能量作品征集推优评选专题 > 正气展台 > 正文

平陆运河访谈实录①|新生:再现平塘江口的辉煌历史——访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党支部书记侯信海

2025年09月29日 12:5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杨诗婷 梁译心 编辑:钟广莲

新生:再现平塘江口的辉煌历史

•专访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党支部书记侯信海•

在平陆运河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沿线乡镇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这一伟大壮举的见证者。2024年6月至7月,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访谈工作组深入运河沿线,先后走访了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横州市新福镇和南乡镇,灵山县沙坪镇、旧州镇及陆屋镇,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等地,对27位运河建设亲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这次走访不仅是一次珍贵的历史记录,更是一场追寻运河建设足迹的文化寻根之旅。本期内容:《新生:再现平塘江口的辉煌历史——专访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党支部书记侯信海》

平塘江口

南宁市民政资料记载,平塘近郁江,多水域,坐落在四面环山中的平坦盆地上,恰是宽平水塘,故名。明永乐年间由横州海棠桥人迁建,称平塘村至今。作为平陆运河起点的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江口街,已有两千年的商业兴衰史。

江口街老照片。廖立刚供图

平塘江口地处百色至广州的主流河畔和钦州至江口的支流交汇点,水上交通十分便利,自古就是钦盐北运的要道。据平塘村现存史料记载,江口盐关自汉朝起设司盐,管理盐务行政事务,历史上曾经有八个朝代在此设立盐关。当时的平塘村江口街码头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商贸往来繁盛,盐运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盐都”的美誉。

访谈实录

访谈时间:2024年7月17日上午

访谈地点: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委

访谈者:张文、周珍朱

整理者:周珍朱

口述者简介:侯信海(左一),男,现任新福镇平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访谈实录

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党支部书记侯信海表示他接受过很多次采访,但跟工作组聊起平塘村依旧滔滔不绝,言辞之中难掩对平塘村辉煌历史的骄傲,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期待。

(访谈文字稿根据现场访谈内容压缩整合而成,已经本人确认。以下访谈者简称“问”,侯信海简称“侯”)

问:您是哪里人,什么时候到平塘工作?

侯:我是本村人,2021年,我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从外面回到了家乡平塘工作。

问:平塘村有哪些民族?

侯:我们村全都是汉族。

问:平塘村有几个姓氏?

侯:我们村一共有二十几个姓氏,比如侯、谢、吴、雷、石、商等等,我记不太全了。

问:你们祖上都是本地人吗?

侯:不是的,听说我们本家是从山东逃难过来的,其他人也是从各地迁过来的。听老一辈的人讲,我们这里大部分是逃难过来的,以前村子里还种了很多竹子,将村子与外界隔绝开。后来,平塘江口发展起来了,就有一些做生意的人留了下来。

平塘村党支部书记侯信海(左四)与当地村民。廖立刚 摄

平塘村有“马留人”吗?就是汉代跟随马援征交趾的士兵留在本地不走了,在此地繁衍的后代。

侯:应该没有,我没听说过。

问:以前这里交通条件怎么样?

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平塘村的对外交通只能靠水路。以前我在新福镇读中学,从平塘江口坐船到新福镇,距离大约19公里,用时2个小时,枯水期花的时间则更长。直到2016年,平塘村才有了通往外界的陆路。

平塘村民在划船。廖立刚 摄

小船行驶在夕阳下的平塘江上。廖立刚 摄

问:平塘村有什么民俗活动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侯:我们村有一个比较隆重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大家聚在平塘江口举办祭社(土地神)仪式,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自愿捐资,最后以抽签定下来年的操办人选,谁抽到猪头,来年谁就负责张罗。

图为抽选下一年二月二龙抬头“做头人”抽签仪式。廖立刚 摄

问:平塘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

侯:我们群众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速生桉、水稻,还有捕鱼虾。全村速生桉种植面积约9000亩,耕地面积约100亩。我们这里的鱼虾味道鲜美,基本上都是外销,收购价不低于20元/公斤,空运往上海,很多时候在南宁想吃也吃不到。

问:平塘村历史非常悠久,您对平塘村的辉煌历史有所了解吗?

侯:小时候,我常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起平塘村过去的辉煌历史。平塘村江口街曾经是地方政治中心,是晋代简阳县治所,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平塘村江口街还曾经是经济重镇,古代在这里设置盐关,享有“八朝盐都”的美誉,一时商贾云集,风光无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口街已然没落。

问:您提到的晋代简阳县、古代盐关还留有遗址吗?侯:这些遗址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我们这里属于西津库区,上个世纪(20世纪)六十年代,西津水电站建成之后,江口老街、古城遗址、古刹信庙全都淹没水底。现在的江口街是后来搬迁群众新建的,新的古刹信庙则是2013年建成的。

问:您家里也是水库移民吗?

侯:是的,我爷爷是水库移民,1958年迁到这里。

问:随着平陆运河的修建,平塘村有没有涉及第二次搬迁的群众?

侯:有,我就是搬迁户。

问:对比两次搬迁,您对平陆运河搬迁安置工作满意吗?

侯:第一次搬迁(20世纪50—60年代在郁江水域建设西津水库),具体情况也是听我爷爷说的,当时搬迁安置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南宁,一个是去马岭,还有一个是留在平塘村往高处迁移。最终,我爷爷选择留在平塘,一方面是出于老一辈人对根、对土地的执念,另一方面也是相信党委、政府,相信留在平塘不会比“走出去”差。第二次搬迁(平陆运河工程需要),我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住房安置,一个是货币安置,我选择货币安置。我原本的房子,是一间80平方米左右的瓦房,在搬迁安置工作中,工作人员根据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政策,按照宅基地、地基、建筑物面积以及其他附属物等各项补偿标准执行,补偿款到位也非常快,我很满意。

问:您作为平塘村党支部书记,对平塘村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设想?

侯:我有几个初步的想法。一是打造一个“摄影小镇”。平塘江口历史悠久,通过把江口街“修旧如旧”,吸引游客来江口旅拍,去年在这里举办的摄影展,也为我们打出了名气,奠定了基础。二是建造一个“口袋花园”。平塘村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我们正在申请206万元的建设经费,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三是改造一个“文化广场”。我们计划将平塘村委旁边的篮球场改造成文化广场,宣传展示平塘村的历史文化。

以前,人们说起平塘江口总是很惋惜,说江口没落了,辉煌不再了。随着平陆运河的修建,散落在各地的平塘村人纷纷回到家乡寻找商机。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到平塘,平陆运河会给平塘带来“新生”,平塘江口的辉煌历史一定会重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