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最新报道 > 正文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让击剑运动在广西开花结果 |
2025年10月10日 23:27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覃浏榴 朱慧琳 |
|
“我来广西,就是要让击剑运动在这里扎根,更要让好苗子冒尖。”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广西佼佼击剑俱乐部理事长董佳乐,望着俱乐部墙上挂满的奖状与奖牌眼神坚定地说道。
董佳乐(右)带领学员参加击剑比赛。 生于1999年的董佳乐,曾是江苏省击剑队的专业运动员,“我是运动员出身,最不怕的就是挑战。”2017年,他了解到击剑这项曾经的“贵族运动”尚未在广西真正开展起来。于是,带着一份憧憬,他开始了自己勇闯广西的创业历程,创办了自己的击剑运动俱乐部。 初到广西,董佳乐便敏锐察觉到这里的潜力——八桂子弟身上的韧劲与专注力,是体育人才必备的珍贵品质。“广西的孩子能吃苦,只要给他们专业的指导,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没有照搬击剑项目高水平地区成熟的培训模式,而是根据广西青少年的身体特点设计训练方案。
董佳乐和他的团队主动进校园科普击剑运动。 创业初期,董佳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拓荒”中。他自带装备进校园开展体验课,手把手教孩子们握剑、站姿。到了周末、节假日,便联合社区开展公益活动,让更多家境普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击剑。“刚开始很多家长不了解,觉得击剑‘小众’,我们就一场场演示、一次次沟通,慢慢让大家看到这项运动对孩子意志和专注力的培育作用。” 凭借这份耐心,他一干就是八年。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击剑动作演示。 2021年,广西首届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在桂林上演,500多名青少年选手身着护具、手持长剑,在剑道上勇往直前——这是董佳乐推动击剑运动“破圈”的关键一步。这场赛事不仅吸引了全区的青少年运动员,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消费,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后,击剑运动在广西的发展轨迹愈发清晰—— 2022年,击剑首次列入广西区运会竞技组比赛项目;2024年,董佳乐带领团队承办的广西击剑公开赛获得中国击剑协会认证,吸引了北上广深及港澳台地区的1200名运动员参赛;2025年第二届公开赛,参赛人数再攀新高,同比增长30%,甚至澳大利亚选手也远道而来。
董佳乐团队带领学员参加广西区运会。 随着击剑比赛规模扩大,参赛人数增多,这项运动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给广西击剑人才搭建了更高的舞台。回想起第一个学生站上全国赛场时的场景,董佳乐表示:“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不是因为成绩高低,而是因为看到广西第一批击剑运动员走向全国大赛,这就是我扎根广西的意义。”
图为孩子们在练习击剑。 “我们常跟孩子说‘流血不流泪’,赛场上的坚持,放到学习中同样管用。” 近几年,他的团队培养了20余名广西本土的国家级击剑运动员,许多学员考上了一类本科院校。
图为教练与学员练习击剑。 谈及未来,董佳乐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组建广西青少年击剑队,让更多本土选手站上全国乃至国际赛场;培育区域性联赛,形成常态化人才选拔机制;推动与东盟国家的青少年体育交流,助力广西成为中国—东盟体育人才互动的桥梁。他常告诉想来西部发展的青年,“不能照搬过去的经验,要读懂这里的需求,才能和这片土地一起成长。” 在他的团队中,广西员工占比已达50%,不少来自东部地区的教练更是选择在此安家。他从一名专业击剑运动员转型为体育产业推动者,将单一的击剑培训,逐步构建成“培训+竞技+赛事”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让击剑成为广西的一张体育名片,更为西部体育产业化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因此,他获得了第二十五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
董佳乐获第二十五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 如今的董佳乐,早已把广西当成了家。“只要离开超过七天,我就浑身难受。” 他笑着说,每次出差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钻进米粉店,嗦一口热辣鲜爽的米粉,才算真正“回到了南宁”。 从一个人的“亮剑”,到一群人的坚守;从一项运动的普及,到一条产业链的形成;从赛场内的人才培养,到赛场外的产业反哺——董佳乐用8年时光,成为了西部需要的、“懂专业、接地气”的实干人才。而西部的沃土,也从不辜负奋斗者的坚守。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