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暖心民政在行动 > 融媒报道 > 正文

重阳节特别报道|“家门口”这样幸福养老

2025年10月29日 10:2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 编辑:黎莹莹

一张张智能养老床位进驻家庭,守护居家安全;

一次次精准上门服务敲门而入,传递贴心关怀;

一个个社区长者饭堂香气氤氲,抚慰老人味蕾;

……

老龄事业情系千万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的“温度”与“便捷度”,成为千万家庭的期盼。

当前,广西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981万人,占常住人口19.57%。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我区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从上门服务到社区助餐,从适老化改造到智能守护,一系列暖心举措织就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将幸福晚年稳稳送到千万老年人的“家门口”。

养老服务送上门

南宁市鲁班社区肉联厂第一生活区,87岁老人曹丽荣坐在干净整洁的家中,谈起居家养老的日子,脸上满是舒心:“我喜欢安静,家里的环境更适合我,现在不出门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

老人口中的贴心服务,得益于南宁市推进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每次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太省心了。”曹丽荣说。

近年来,南宁市推动实施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床位、居家养老服务等为民办实事项目,让老年人在家里就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紧急救助等7大类17个小类服务,被列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运营方按“服务菜单”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

走进鲁班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一面数智大屏上,红蓝绿三色小圆点标注着老人住址与工单信息,系统每15分钟定位一次形成服务轨迹,情况异常会自动报警。

“数字化平台让服务更透明、监管更高效。”上海天与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总经理刘欣介绍,团队不仅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更有专业医疗护理服务上门。

重阳节前夕,南宁市江南区沛鸿社区组织辖区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凌鹏 摄

目前,南宁市建成25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0%的乡镇建设了辐射周边的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里已有224个新供应居住用地全部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让居家老人随时能找到“身边的帮手”。

百色市乐业县的龚梅老人,对上门养老服务的便利深有体会。身患疾病的她行动不便,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孤独与生活不便曾长期困扰着她。“养老护理员每周都准时来,一年30次的上门服务,每次都不少于1小时,不仅帮我做饭、做家务,还陪我聊天。”她说。

“我们以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契机,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起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体系。”百色市民政局局长丁丽华介绍,目前该市为4154名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21.69万余次。

自治区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陈科吉介绍,我区持续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发展“大院里”“家门口”的服务,让大部分老年人在社区就近养老。

如今,广西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6万张;专业组织(机构)为经济困难、高龄、留守、空巢等特殊老年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超100万人次;建成138家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610家农村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9400多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遍布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长者饭堂驻社区

正午时分,贵港市平南县镇隆镇廖村长者饭堂里其乐融融。管理员李颖正在麻利地分餐,老人们围坐在餐桌,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71岁的陈有美端着餐盘坐下,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笑着说:“以前我和老伴经常‘一锅粥吃一天’,现在花2块钱就能吃上营养的饭菜。”

廖村5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中,不少面临“吃得简单”“吃得孤独”“做饭难”等问题。2024年4月,在驻村第一书记谢东杏的推动下,村里将闲置村委会用房改造成长者饭堂,不仅与农家书屋相连,门口还增设了儿童娱乐设施。

“带孙子的老人过来用餐,可以在门口享受天伦之乐;独自过来用餐的老人,也可以看看书消遣,大家吃得热闹又舒心。”谢东杏说,饭堂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题,更让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了牵挂。

“这里饭菜合口味,还能和老伙计们聊天,子女在外工作也放心。”76岁的赵后飞对饭堂连连点赞。廖村党组织书记赵剑良表示,饭堂就像一座桥梁,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村委会将继续把饭堂办好,传承敬老爱老传统。

10月28日,南宁奥园小区开展“金秋传孝意,敬老暖人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图为志愿者在为老年朋友爱心义剪。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伍永志 摄

不久前,南宁市江南区淡村鹤龄社区饭堂作为长者饭堂投入使用。打餐窗口前,老人们排队点餐,工作人员则现场为老人办理补贴就餐登记手续。这家长者饭堂为老年人专门定制了营养均衡、每周不重样的菜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在南宁市居住的60周岁及以上的长者在此就餐,每日可享受助餐补助3元。

“长者饭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问题,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新场所,有助于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江南区福建园街道五一东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潘英文表示。

据了解,以“社区设施自建厨房”“社区餐饮门店挂牌”“单位饭堂延伸服务”等模式开设长者饭堂,是南宁市让老年人乐享“食”光的特色举措。目前,该市共开设63个长者饭堂,已有6.9万名老年人在长者饭堂系统注册用餐。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获悉,目前我区建成老年助餐点721个,累计开展老年助餐服务380多万人次。从城市社区到乡村院落,一碗碗热饭暖胃更暖心。

适老改造到床边

“多亏他们尽职尽责,减轻了我的负担。”钦州市鸡墩头社区的苏奶奶,因适老化改造卸下了重担。90岁的她长年照顾73岁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苏奶奶一度力不从心。

如今,她在社区民政专干帮助下申请到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服务,儿子用上了防褥疮坐垫、洗澡椅和坐便椅等辅助器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让老人安心是头等大事,尽可能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钦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钦州持续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2333户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170户,提升老年人居家安全与生活便利性。

“卫生间里安装了安全座椅和扶手,日常居家生活方便了很多。”柳州李先生激动地说。几年前,他因脑梗导致行动不便,居家生活出现很多困难。2024年,其亲属向社区申请,对老人的居家环境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2021年以来,柳州市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民政指导、部门协同、县(区)实施、社会参与的适老化改造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27户。

10月24日,梧州蒙山湄江南社区举办九月九重阳节长寿文化主题活动,让老人感受党和政府关怀。周火文、张小虹 摄

在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镇康城社区,何存良老人的家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针对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工作人员为他家安装了L形扶手、防滑地胶,还对马桶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同时配备紧急呼叫设备和摄像头,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

百色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与智能化改造,每人最高补助5000元。聚焦卫生间、厨房等关键区域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步配备助行、助餐等老年用品。目前,已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2403户,让困难老人在家就能享受专业养老保障。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广西共筹措39亿元资金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目前,全区养老服务床位总数已达25.73万张,建成1.6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同时,449个城镇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9万多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现“居家适老”。

数 说

我区多维发力养老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稳固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11.87万人。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补贴超9亿元,惠及40多万老年人。全区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实现全覆盖,18.95万名生活困难老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

照护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十四五”期间,广西共筹措中央和自治区资金3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全区养老服务床位总数达25.73万张,每个县(市、区)均建有1家以特困失能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要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建成13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10个农村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721个老年食堂(助餐点)、1.6万张家庭养老床位。449个城镇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9万多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现“居家适老”。

医疗服务供给进一步丰富

全区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85家,90%以上的医疗机构落实了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94.5%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已达65.97%

老年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完善

成功创建8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0万名以上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各行各业,“银龄教师计划”累计招募近1万名优秀退休教师,161所老年大学吸引了13万多名学员。

养老产业进一步壮大

在全国率先出台《旅居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发20条精品路线和特色产品。与21个省份建立旅居养老合作机制。2025年1-7月,到广西旅居养老的老年人超过294万人次,同比增长24.6%,带动消费580多亿元。


银发专家

水稻育种者李耀球

“深耕在田野,才活得有意义”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魏碧锋  通讯员 黎 宁 文/图

李耀球的名字,在博白农业领域早已是响当当的“老典型”——从“七七级”大学生到扎根县级科研所数十年,他主持或参与育成的7个水稻优良品种,在华南大地广泛扎根。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满墙荣誉,见证着他与水稻的半生情缘。

本该种花弄草的阳台,被李耀球改造成了“微型试验田”,几盆水稻郁郁葱葱,成了他每天观察的“心头好”。

今年,李耀球的荣誉簿上再添重彩——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2018年从博白县农科所退休时,这位“荣誉等身”的老专家,却没按旁人设想的那样“含饴弄孙享清福”,反而在老家那林镇双六村租下3.5亩水田,把育种事业搬到了农家小院。

“都干到这份儿上了,一把年纪还图个啥?”面对不解的声音,李耀球没有回应过,只是日复一日走向试验田,用脚步丈量田埂,用汗水浇灌稻穗。

(一)

从博白县城往西,穿过成片稻浪,越过大朴岭,双六村村尾那处不起眼的小院,便是李耀球的“新战场”——既是住处,也是他的实验室。

记者到访时,他刚从田里回来,高筒雨鞋沾着湿漉漉的泥土,裤脚还挂着草屑。说起田里的稻种,满头银发、身材消瘦的他眼里瞬间亮了起来。

打开种仓冰箱,200多个水稻父本母本组合整齐排列:既有陪伴他多年的第一代、第二代杂交水稻,也有这几年刚试种的第三代稻种。“这些都是我的‘老朋友’。”李耀球轻轻拿起一袋稻种,指腹摩挲着颗粒,语气里满是珍视。

显然,他的育种节奏,从未因退休慢下来:天刚蒙蒙亮,就踩着露水往田里跑,记录稻株的生长状态;正午太阳最烈时,顶着酷暑蹲在田间做杂交授粉,汗水顺着银发流进衣领,在记录本上晕开墨痕也顾不上擦;深夜里,还得定好闹钟,每隔两小时就起身给浸种的谷粒“回水”——“温度差一度,湿度多一点,芽就出不好,育种容不得半点马虎。”

翻开他的工作记录本,密密麻麻的字迹间,夹着干枯的稻叶标本,“2021.7.10播期”“2021.11.19测产”等节点被加粗标注,清晰可见,每一页都是他与稻田的“深度对话”。

“退休跟没退休一个样,育种关键期,他在地里一蹲就是一天。”共事20多年的博白县农科所副所长黄宗宏记得,2023年稻种收割时,李耀球因高温中暑,直接昏倒在田埂上,被大伙紧急送医,可痊愈后没几天,他又回到了双六村的试验田。

(二)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得不断有好品种补上来,才能稳住饭碗。”这句话,李耀球常挂在嘴边,背后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1975年,高中毕业的李耀球回乡务农。那时生产队的水稻亩产不过百来公斤,乡亲们忙活一年,主粮仍不够吃,只能靠木薯、芋头等杂粮充饥。队里把“试制新种”的任务交给了这位“有文化的年轻人”。尽管一窍不通,他还是咬着牙接了下来——找县农技人员请教、四处借阅制种资料,甚至为了做“暖汤去除雄花”实验,不小心摔烂了奶奶唯一的保暖瓶。

第一次尝试不算成功,却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两年后,李耀球考上广西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博白,便一头扎进育种研究里。他早期育成的博Ⅲ优273、博Ⅱ优859等品种,在博白大面积推广,终于让水稻亩产大幅提升,乡亲们的饭碗渐渐“满”了起来。

如今在双六村,只要提起李耀球,农户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可是帮我们解决了吃饭大事!”

“以前育种是为了吃饱饭,现在既要产量,更要口感,得让大家吃好饭。”退休后的李耀球,把育种目标瞄准了“更高产、更优质”。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他主动“走出去”:2019年,对接区内科研团队,跑到钦州市康熙岭镇新南村研究海水稻种植;2020年,得知袁隆平团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要在全国试种,他反复联系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终于争取到试种资格。

那年5月拿到11个组合的稻种,7月顶着酷暑播种,11月19日开镰测产时,李耀球比谁都紧张。当看到小区湿谷收获8.5公斤、折算亩产达708.3公斤时,他悬着的心才落了地:“这品种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在广西种得成!”

更让他惊喜的是米质——多次邀请朋友试吃后,大家对“叁优”系列稻米的口感赞不绝口。说话间,他捧出一把晒干的“叁优”稻种,对着阳光晃了晃:“你看,腹白少、颗粒匀,虽是籼粳杂交,口感一点不差,这肯定是未来的方向!”

(三)

李耀球对水稻的热爱,早已融入生活,家里本该种花弄草的阳台,也被他改造成了“微型试验田”,几盆水稻郁郁葱葱,成了他每天观察的“心头好”。而除了自己的育种事业,他最放不下的,还有“传帮带”。

退休后,他成了县农科所的常客: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亲手交到年轻科研人员手中;牵线促成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县农科所合作,自己以第三代杂交水稻特聘专家的身份加入,带着年轻人扎进田间,从选亲本到防倒伏,每个关键环节都“手把手”教学,把经验倾囊相授。

“全国在县级单位搞育种的不多,不少地方只是昙花一现。”李耀球坦言,“博白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我老了,但经验还在,希望能帮年轻人指指路,多给农户提供些优质良种。”

2022年底,作为博白县“稻”先锋专家团队代表,他又挑起了“送技下乡”的担子。“只要组织安排、群众有需求,李老从不含糊。”博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邱兆海说,李耀球总用“理论+实操”的方式授课:在田间手把手教农民杂交授粉,用手机拍稻株照片讲解病虫害防治,还建了微信群随时答疑,用行动践行着“退休不褪志”的承诺。

临近离开双六村,记者再次问起大家的疑问:“都干到这份儿上了,究竟还图个啥?”

李耀球望向阳台外面的田野,语气平静却坚定:“人生的丰收各有不同,我是个育种人,生命只有深耕在田野里,才活得有意义。”

报纸截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