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地评线】桂声网评:“软联通”引领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新范式

2025年11月04日 10:09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曹灿辉 编辑:梁如雪

10月28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全国多地紧跟3.0版新机遇,积极推动数字科技赋能、产供链畅通和绿色标准对接。(11月3日 央视网)

中国—东盟3.0版,“软联通”开新局。当椰子和榴莲从马来西亚吉隆坡通过“空中丝路”抵达郑州,当甘肃兰州企业凭“单一窗口”证书,让花牛苹果零关税进入东南亚市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签署,正让“软硬联通”的协奏曲愈发激昂。相较于1.0版的货物贸易自由化与 2.0版的投资便利化,3.0版以“软联通”制度创新为支点,推动区域合作从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迈向规则体系的“化学融合”,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注入稳定动能。

诚然,“软联通”的突破,本质是制度型开放的深度实践。3.0版首次将单一窗口、电子提单等“边境后”规则纳入协定核心,打破了以往仅聚焦关税减免的局限。甘肃兰州企业半天办结原产地证书的案例,正是“一站式”通关体系的生动注脚。这种规则互通不仅使花牛苹果在东南亚享受零关税,更让企业合规成本降低。在数字经济领域,暂免电子传输关税、保障数据跨境流动的新规,更让这一实现增长的跨境电商贸易新引擎获得制度护航。

“软联通”启新程,共绘东盟新蓝图。显然,合作升级的背后,是现实需求与发展远见的双重驱动。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成果丰硕,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连续5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 5.57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9.6%。但是,传统合作中标准不统一、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3.0版将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纳入标准互认试点,正是瞄准产业融合的痛点。从青岛橡胶原料进口到轮胎出口的产业链闭环可见,规则对接已成为产业链“内循环”的关键纽带,推动合作从“产品出海”升级为“产业共生”。

“软联通”引领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新范式。然而,要落实3.0版红利,还需精准发力。可依托中国—东盟标准化论坛建立数字规则互认实验室,试点电子签名跨境验证。同时,在跨境电商平台嵌入“原产地证书智能申领”模块,实现优惠政策“一键兑现”。另外,联合开展绿色技能培训,让光伏、储能技术合作与民生就业相结合。这些举措既立足规则落地,更着眼情感联结,让“软联通”真正成为“心联通”的桥梁。

再进一步看,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心联通”,更需要制度创新与人文交流同频共振。比如,实施3.0 版纳入的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与消费者保护规则,让合作红利穿透企业层级直达民生。又如,像广东新能源汽车出口新加坡、珠海锂电池快速通关等实践一样,通过绿色产业合作构建起双方情感共鸣。再如,当东南亚消费者驾驶中国新能源汽车,当中国农户用上东盟优质橡胶制品,贸易往来便转化为最鲜活的民间记忆,为文化互信筑牢根基。

联通升级,共绘合作新蓝图。从“空中丝路”的货畅其流到“单一窗口”的规则互通,中国—东盟3.0版的升级之路,正是区域一体化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缩影。在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这种以规则融合促深度合作的实践,不仅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合作标杆,更让命运与共的理念在制度保障中落地生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