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那滴泪,让家国情怀有了温度 |
2025年11月05日 11:19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
|
近日,内蒙古工业大学一堂校园思政课上,一名退役复学的戍边战士看到课件中自己亲历的喀喇昆仑高原戍边影像,以及牺牲战友肖思远、陈祥榕的照片时,眼泛泪光的瞬间被同桌拍下。这段视频分享到网上后迅速冲上热搜,如同一颗震撼弹,深深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11月3日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历史的书写者,从来都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思政课件上的文字与图片,对多数学生而言,是承载英雄事迹的知识素材、理解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但对这位戍边归来的青年而言,却是刻在骨血里的鲜活记忆。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让人仿佛置身零下数十度的高原,耳畔是呼啸的刺骨寒风,眼前是与战友并肩巡逻的坚实足迹,脑海中回荡着肖思远班长穿越风雪的叮嘱,定格着陈祥榕战友青春洋溢的笑容……这些具象的感知,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有了更生动的注脚。而那张眼泛泪光的照片,更让我们读懂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有些青春,注定要与山河共鸣;有些记忆,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宏大叙事的宣讲,却往往忽略个体记忆的共情力量。此次思政课上,戍边战士泪光里翻涌的是忠诚与伤痛的交织。肖思远是他入伍时的新兵班长,陈祥榕是他朝夕相处的同年战友,那种风雪中守护界碑的生死情谊,早已刻入骨髓。当牺牲的战友被讲述为课堂上的英雄符号,他的泪光中,既有痛失兄弟的锥心之伤,更有见证使命在年轻一代中延续的欣慰。这种情感的厚度,让思政教育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而“岁月静好”的日常与“负重前行”的牺牲在课堂上相遇,不仅让我们读懂了那泪光中的赤诚,更明白了“青春融入国土,便成了大地的心跳”的深意,让家国情怀从课本的字里行间,缓缓淌进了年轻人的血脉。 课堂上的泪光引发全网共鸣,折射出社会对家国情怀的深切追崇。今天的中国,不需要每个人都走向边疆战场,但需要更多人在各自领域践行“戍边”使命: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是为教育事业“戍边”;医生守护生命防线,是为健康中国“戍边”;工人筑造大国工程,是为民族复兴“戍边”。每个岗位都是国土的延伸,每次坚守都是对“清澈的爱”的诠释。那些在雪线上凝固的青春,那些在教材中鲜活的名字,早已成为亿万人心中不可动摇的界碑。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核心永远是对责任的担当、对理想的坚守。当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当私人情感沉淀为公共价值,平凡的坚守便有了非凡的精神重量。 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奉献的;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担当的。戍边战士的青春,没有喧哗,没有张扬,却在无声中融入了祖国的山川,化作大地的心跳,挺成国家的脊梁。他们的青春,因奉献而闪耀,因担当而伟大。新时代的思政课堂,正需要这样的情感共鸣。让英雄事迹走出课件,让家国情怀扎根生活,我们就能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念,具体到每一次心跳的生命律动、每一滴眼泪的情感共鸣、每一次坚守的行动实践,最终沉淀为更多人的精神底色,在代际传承中愈发鲜亮。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