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地评线】桂声网评:从“资源开发”到“战略安全”的广西担当

2025年11月05日 11:19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黄宗跃 编辑:邓子霖

八桂大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矿产资源领域全面展开。10月30日,广西召开矿业权整合和“小散乱”企业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吹响了彻底整治矿业领域沉疴顽疾的冲锋号。这不仅仅是地方产业升级的常规举措,更是广西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10月31日 广西日报)

“小散乱”之痛,非治不可。“小散乱”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顽疾。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明确指出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产业发展,更关系到生态环境和战略安全。历史形成的“小散乱”产业格局和由此衍生的涉重金属污染,如同悬在绿水青山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坚决破除。在河池市南丹县,这场变革已显现成效。高峰矿地下几百米深处,智能采矿设备精准掘进,将事关国家战略的锡、锑等关键金属矿石源源不断送向地面;企业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锭锭高纯度金属产品深度嵌入国家战略产业链,支撑起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需求。这正是治理“小散乱”后呈现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资源安全,国之大事。广西矿产资源富集,锡、锑、铟、锗等关键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关键矿产资源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保障国家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正是广西从全局高度谋划的战略举措。作为从有色金属之乡向国家关键金属战略高地跨越的核心载体,试验区的诞生体现了“保障国家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治担当。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到河池市的攻坚克难,再到南丹县的一线实干,每一步推进都彰显着服务国家大局的自觉。

顶层擘画,疏堵结合。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展现了破局的决心与智慧。今年以来,围绕关键金属产业的创新发展,自治区进行了密集而深入的顶层设计与靶向聚焦。7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与院士专家召开广西关键金属产业创新发展“十五五”规划座谈会,明确提出立足国家大局,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园区化的关键金属产业发展道路。9月22日,自治区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开创多个“首次”:首次明确关键金属产业“高纯化、合金化”升级路径;首次建立“政策库+标准库+技术库+人才库”四维支撑;首次实施矿权整合与“小散乱”企业治理专项行动;首次探索“城市矿山”绿色开发模式。支持政策同样精准有力。《支持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讨论稿)》形成7个方面33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举措。自治区财政厅明确连续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开办费”;自治区科技厅给予1000万元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自治区工信厅提供2.5亿元项目资金可供争取,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这些举措每一条都直指产业痛点,体现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战略思维。

实干担当,成效初显。在河池市和南丹县,这场变革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河池市用“事不过夜”的决心打响了攻坚“第一枪”。指挥部矿权整合整治组经过一个月奋战,将62个金属矿采矿权、60个探矿权的“家底”全部摸清,为“一矿一策”精准整合打下基础。截至10月底,环江挺峰、南丹海矿等4家企业已彻底关停,21座涉重金属尾矿库完成安全排查,120个问题中106个已整改到位。都成矿业、北山公司等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成功收购整合采矿权4个、探矿权2个,形成了可复制的“企业主导、政府服务”模式。南丹县作为主阵地,更是全力以赴。铁腕治下,选矿企业立案查处3家、淘汰2家,两家矿企厂房被完全拆除,5家公司遭关停。同时,南丹已基本完成立行立改问题整改,并谋划了35个项目覆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基建提升三大领域。

这场从“资源开发”到“战略安全”的转型,体现了广西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担当。通过矿业权整合和“小散乱”治理,广西不仅是在解决自身产业发展问题,更是在为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筑牢根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西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服务国家大局的壮美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