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社会纵横 > 正文

“无痛爬山”兴起 科技赋能重塑旅游体验新边界

2025年11月05日 18:27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关育兵 编辑:邓子霖

外骨骼机器人助你抬腿迈步,飞天魔毯载你穿越云海,“陪爬师”在旁加油鼓劲——“无痛爬山”正以其独特魅力,重塑着人们对登山的传统认知。这一新兴风潮,既是旅游市场对多元化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科技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旅游业在创新与服务升级上的积极探索。(11月5日 北京青年报)

科技设备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登山的可能性边界。对于长者、儿童或体能受限者而言,陡峭的山阶曾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今,缆车、电梯、助力机器人等“黑科技”化身“登山外挂”,有效降低了体能门槛。这体现了旅游业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旅游普惠性的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如百龙天梯的瞬间腾空、老君山滑梯的极速俯冲,这些科技加持下的独特体验本身也构成了新的旅游吸引力,为传统登山模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娱乐性。

更深一层看,科技赋能正在驱动旅游产业的服务升级与业态创新。从单纯的路径修建,到如今集代步、助力、导览、陪伴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的构建,景区的运营思维已从“提供场地”转向“营造体验”。“陪爬”服务的走红,恰恰说明在物质便利之外,情感支持与情绪价值同样成为现代游客的重要考量。

然而,当登山的过程被不断简化、加速,人们不得不思考:那份源于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跋涉后所获得的成就与顿悟,是否会随之稀释?科技在消除体力负担的同时,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削弱了登山本身的魅力?

科技应用于自然景区,其初衷应是“辅助”而非“替代”。人们需要在享受便利与保持体验的原真性之间找到平衡。理想的解决方案在于,让科技成为一座桥梁,帮助更多人跨越体能门槛,初窥自然之美;同时,必须确保科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避免对山岳地貌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景区规划应注重分区管理,既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登山线路,也保留足够体量的原始步道,供追求纯粹体验的游客选择。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导游客在利用科技设备之余,依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主动去聆听松涛、感受岩壁的温度,让便捷的抵达成为深度体验的起点,而非走马观花的终点。

科技让天堑变通途,但心灵的震撼与共鸣,终究需要亲自与山川对话才能获得。在科技便捷与自然体验之间找到平衡,人们方能既享攀登之便,亦得山水之真趣,推动旅游业走向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