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破“五唯”立新标,为高校青年教师卸枷锁增动能 |
2025年11月06日 10:52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
|
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思想引领到待遇保障,从能力提升到评价改革,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青年教师成长支撑体系。(11月5日 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当前,世界科技变革提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高校青年教师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对前沿科技保持高度敏感,对创新方向有着敏锐洞察,是连接“象牙塔”与“主战场”的重要纽带,自然成为承接时代需求的中坚力量。但也应看到,部分青年教师面临科研起步缺资源、教学能力待提升、生活压力盼缓解等成长烦恼,甚至陷入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困境。《指导意见》精准直击上述问题,让青年教师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在教学科研一线安心深耕,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指导意见》的鲜明特色,在于既为青年教师指明了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清晰路径,又从资源供给端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基础学科领域,鼓励青年教师扎根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新兴学科领域,引导其紧跟科技变革探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在交叉学科领域,支持其通过跨界融合破解生态环保、老龄化应对等社会课题。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保障原创性研究,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团队协作效能,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搭建转化平台,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青年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助力该群体依托优质平台对接国家需求,将专业优势切实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贡献,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彰显时代担当。 建强青年教师队伍,需要坚持搭台赋能与减负松绑并重,实现硬件保障与精神铸魂协同。《指导意见》深刻把握这一建设规律,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在硬件保障层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住房困难、切实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从根本上解除青年教师的生活后顾之忧;在精神引领层面,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为青年教师筑牢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评价机制改革明确淡化论文数量指标,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不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核心指标。这一调整直指过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评价弊端,让青年教师不必再为凑数量消耗精力,能够沉下心来深耕教学、钻研真问题,回归教育与科研的本真。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六部门联动发力,打破了部门壁垒,使人才政策、科研支持、经费保障、住房帮扶等举措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政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要让蓝图变为现实,还需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细化落实举措,结合学科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引才、育才方案,坚决避免“一刀切”;更要主动对接高校发展需求与青年教师急难愁盼,把政策红利精准送达每一位青年教师手中。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获得感。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持续深耕细作,才能让《指导意见》落地生根,让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真正成为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今天的青年教师,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书写的是民族的未来。《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对青年教师的深切关怀,更是对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当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潜心育人、锐意创新、服务人民,每一所高校都能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沃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民族复兴的征程就有了最澎湃的青春动能。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