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正文

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次“纸条对话”

2025年11月06日 10:5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通讯员 严艺莲 编辑:姜界峰

秋日,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里,一张折叠工整的纸条,从一位听障女孩手中,经由老师,郑重地递到了我的手中。

纸条上,是女孩用工整笔迹写下的话语:“你好呀姐姐,这是我的手机号码……非常抱歉!”落款处,“林芳(化名)”几个字,带着一丝羞涩与真诚。

这看似轻薄的纸片,却仿佛承载着一个安静世界努力向外叩响的渴望。

纸上的往来:关键的连接

上午,按摩实训室里,一位高三的听障女孩正专注地实操按摩。她的手指如灵动的精灵,精准地探寻着同学肩部的穴位,寻找、发力、推移,每一个动作都连贯沉稳且流畅——那是长期重复训练所形成的身体记忆,专注而自成节奏。

现场,被这娴熟的技艺吸引,靠近女孩,掏出手机示意,希望用现代通讯方式与她即时交流。女孩察觉到了,抬起头,眼神清亮,她微笑着,随即歉然地摇摇头,用温和的手势拒绝了。

那是一种无声却明确的边界,让这次交流暂时停在了门槛之外。车辆启动,那份未能展开的对话,被留在了安静的校园里。

然而,就在车子即将发动时,一位老师小跑着赶来,将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塞进我手中。这一递,宛如在两个不同世界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连接。

展开纸条,一眼看到了女孩主动递来的联系方式,这顿时让刚才的遗憾瞬间被暖意取代。当即俯下身,在采访本上匆匆撕下一页,写下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附上一句“很高兴认识你,期待你的消息”,托付老师交还。

一来一往,两张纸条,以最原始却又最郑重的方式,跨越了无声与有声的隔阂,连接起了两个世界。

回响:朴实鲜活的世界

“纸条给她了,她好开心!”转交纸条的王老师很快带来了反馈。这场始于指尖、成于纸笔的对话,就此顺利建立。那座由指尖和纸笔构建的桥梁,正式通车。

透过后续的交流,17岁的林芳展现出她朴实而鲜活的内心世界。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想“开店做个小老板”。当被问到具体想开什么店时,她调皮地列举:“直播、奶茶、面点、按摩……学得太多,有点记不清了!”她还认真地写道:“我觉得多学点技能,说不定未来能用上,既能帮到自己,也许还能帮到别人。”

这些朴素的话语,就像纸条往来激起的清澈回音,是一种因被看见而更愿表达、因被回应而更敢期待的信心。

林芳的自信并非无源之水,它源于脚下那片名为“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沃土。十一年前,这所学校迎来了第一批31个孩子;如今,学生已增长到274人。这数字的增长背后,是274个家庭沉甸甸的托付,更是社会对“一个都不能少”承诺的坚定践行。

在这里,教育拒绝流水线作业。一位教师形象地说:“我们的工作更像‘裁缝’,得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学校为有志深造的学生铺就升学之路,为需要支持的孩子打磨生活细节。对于像林芳这样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未来的多种可能——她既在为高考努力准备,也扎实地学习着按摩等职业技能。

“目标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走出去后,不仅能有饭吃,更能有价值地生活。”校长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学校的办学初心。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是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全校超过60%的老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他们日复一日,进行着精微的“翻译”工作。他们将广阔世界的知识“译”入学生心中,也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与潜能,“译”给外界知晓。

围墙之外:一域之缩影

一校之努力,实为一域之缩影。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探索,正是广西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写照。

“十四五”以来,一项项“精准服务”的政策措施在八桂大地落地生根。贵港市累计为近万人次残疾儿童点亮希望,拨付康复救助经费超8600万元;全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已提升至54.15%;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按不低于普通学校5至8倍的标准足额保障,传递着“特教特办”的坚定决心。

宏观的数据背后,是微观的暖流。当地企业主动敞开实习的大门,城市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有爱无碍”的理念融入城乡肌理;社区里,丰富多彩的融合活动悄然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这些看似微小的接纳,却是无声却最有力量的宣告,真切地告诉孩子们:“这里,同样属于你们。”

那张纸条被细心地对折,收进了的记事本里。它很轻,却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

这重量,来自一个女孩在寂静中努力发出的回响,来自一所学校十一年的执着铺路,也来自一整套社会支持体系无声的运转。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蕴藏在这一张小小的纸条里。它创造了一个安全、信任且充满期待的空间,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能积攒勇气,向世界传递出属于自己的信号,并坚信能够被准确接收、被真诚理解。

当这样的连接一次次完成,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温暖的社会,便已然在无声处生根发芽,静待参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