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社会纵横 > 正文 |
办卡何来“证明难题”?公共治理不能层层加码 |
2025年11月07日 18:26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
|
11月4日,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发布消息:针对近日媒体报道的江西省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有电信、移动、联通营业网点存在外地身份证办理电话卡需预存高额话费、提供工作证明等问题,我局高度重视,已责成相关企业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切实保障用户权益。(11月4日 红星新闻) 多地电信营业网点要求外地身份证办理电话卡时提供工作证明、无犯罪证明甚至银行流水,此类现象折射出公共治理中政策执行与群众便利之间的失衡,亟待警惕与纠偏。 从初衷来看,要求额外证明或许是为了配合反诈工作,通过提高办卡门槛防范不法分子利用“黑卡” 实施电信诈骗,这一政策方向本身具有现实必要性。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给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强电话卡实名制管理、堵塞监管漏洞,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然而,政策执行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以牺牲群众正常办事便利为代价。对于异地工作、求学的普通群众而言,办理电话卡是基本生活需求,额外要求的各类证明不仅增加了办事成本,还可能将部分合法用户挡在门外,这种 “一刀切” 的管理方式,本质上是治理能力不足的体现,也与 “放管服” 改革中 “减证便民” 的要求背道而驰。 公共治理要实现政策目标与群众便利的双赢,关键在于找到精准施策的平衡点。一方面,需优化管理流程,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能实现对用户身份信息、信用状况的精准核验,相关部门可推动公安、银行、通信企业等数据共享,通过后台数据比对替代群众跑腿开证明,既确保反诈监管不缺位,又减少对群众办事的干扰。另一方面,要明确管理边界,防止权力过度侵入个人权利领域。任何管理手段的实施,都应遵循合法、合理、必要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于确需加强监管的领域,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细化执行标准,避免因“层层加码” 导致 “为管理而管理” 的 “反便利” 困局。 此次江西省通信管理局责成相关企业排查整改,体现了对群众诉求的重视,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公共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始终将群众便利放在重要位置,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多些换位思考,才能让治理举措既达到预期目标,又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真正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的统一。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