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贺州 > 正文

八步区:“科技眼”紧盯秸秆禁烧 秸秆综合利用出“新财富”

2025年11月08日 16:4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见习记者 陈智超 八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小荣 通讯员 陈思聪 朱丽丹 编辑:夏晓云

视频拍摄:通讯员 谭小荣 朱丽丹 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陈智超

11月初,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田野间,一架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掠过刚收割完的稻田,开展秸秆禁烧日常巡查。巡查画面实时传回操控器屏幕,操作人员紧盯屏幕,密切关注田间动态。这套“无人机巡天+AI摄像头瞭望”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网络,让传统秸秆焚烧行为无处遁形,此举标志着八步区秸秆治理工作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贺街镇无人机巡查画面。李汉萍 摄

志愿者正操作无人机查看有无着火点。谭小荣 摄

“过去主要依靠镇村干部组成巡逻队,采取‘人海战术’深入田间地头巡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也不理想,尤其对偏远地块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贺街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唐春南说。如今,科技赋能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境。

八步区结合辖区农田分布特点,科学划定多个重点监测区域,布设具备实时监视与云广播功能的AI智能摄像头。这些“电子眼”实现对重点农田区域的全天候智能监控。农作物收获旺季,各镇组建的专项巡查队伍采用“地面巡查+空中无人机”协同作战模式,无人机化身“空中哨兵”,重点巡护人力难以快速抵达的偏远地块,有效弥补传统巡查盲区。

“这套监控系统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唐春南介绍,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屏幕实时查看巡查画面,一旦发现疑似火点,立即上报,并第一时间将精准位置信息推送给最近的网格员,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转变。

在强化科技监管的同时,八步区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将秸秆从“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莲塘镇美仪村的稻田里,打捆机正有序压实、打包秸秆,几架无人机按预设航线将成捆秸秆精准转运至运输车。这一高效作业模式,正是八步投资集团创新推出的秸秆离田收储与综合利用项目。

秸秆打捆机正在工作。八步投资集团供图

“过去收割后,秸秆处理一直是难题。”八步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许万年坦言,如今通过“机械化收集+集中转运+资源化利用”模式,不仅从源头上消除焚烧隐患,还将秸秆转化为饲料、基料、燃料等产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种多元化利用方式,能减少秸秆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促进土壤改良和农作物增产,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目前,该项目已成功构建贺州市首个规模化、集约化秸秆循环利用体系,成为贺州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除了为秸秆找到“出路”,八步区更从源头发力,转变群众观念,筑牢禁烧防线。全区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通过AI智能云广播系统循环播报政策,在村民微信群精准推送信息,组织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将禁烧政策与生态理念直接送达农户家中,着力营造“不敢烧、不能烧、不想烧”的浓厚社会氛围。

贺街镇村道悬挂的秸秆禁烧宣传横幅。谭小荣 摄

“今年以来,我们在207、323国道沿线醒目位置设置秸秆禁烧宣传图文喷绘30余幅,安装永久性宣传牌12块;累计出动流动宣传车120余次,在‘双抢’等关键农时增挂宣传横幅100条;在莲塘镇、贺街镇发放禁燃禁烧宣传单2.2万份,覆盖约1.8万户、7万余人。”八步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贺道斌告诉记者。

多措并举之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今天上无人机在飞,路边摄像头在盯,广播天天响,干部经常来讲政策,大家都明白秸秆不能烧了。”贺街镇进贤村村民陈立钦感慨道。

据悉,八步区将继续优化“人防+技防”管控模式,在扩大无人机巡查覆盖面的同时,重点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培育更多市场经营主体,拓展多元化利用渠道,推动秸秆治理从“管得住”向“用得好”转变,真正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