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正文 |
破茧成蝶启新程,全力赋能地方发展:广西现代职院三十年筑梦民族职教高地 |
2025年11月10日 16:47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姜界峰 |
|
20世纪90年代,在桂西北大石山区的河池市,一群教育工作者在几乎不具备职业教育发展条件的艰苦环境中,敢想敢为创办高等职业大学。历经三校合并,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诞生。 2009—2011年学校曾面临招生滑坡,濒临“倒闭”。但他们发扬拼搏精神,用30年实现从“六无”困境到广西“双高”的逆袭。2016年成万人规模学校,2019年、2023年入选广西“双高”建设单位。2025年,在校生15000多人,被称为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河池现象”,成为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奇迹和后发展民族地区办学新标杆。 艰难建校:在“六无”困境中锚定初心 20世纪90年代中叶,全国大力发展经济,河池却因人才外流,人才短缺问题加剧。作为“有色金属之乡”“水电能源基地”,当地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破局关键。 1995年8月,河池地委、行署决定合并河池地区教育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河池地区民族分校、广西河池民族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组建河池民族职业大学。创建之初,在河池办高职不被看好,这里缺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 在资源筹措上,学校走出“多渠道突围”之路。在领导班子的推动下,占地258亩、投资2000万元的新校园建成。为解决“无户口”、无招生指标难题,学校依托三校原有招生资质维持生源,还与区内外高校联合办学以拓展生源渠道。 全体教职工历经8年奋战,学校于2003年获教育部备案,正式定名“河池职业学院”,终结“筹建”状态,拥有独立招生资格。2007年,学校在负债近千万元的情况下,仍全力以赴并成功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办学资质后,学校发展步入正轨。到2008年,在校学生规模达5000多人,呈现蓬勃发展景象。后来,2008年12月学校定名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12月入选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破局重生: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2009年,受本科扩招、自身办学条件和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年招生大滑坡,在校生规模从近5000人锐减至2000多人,到2011年濒临“倒闭”边缘。 2012年3月,河池市委任命韦伟松为学院党委书记。他上任后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四年大提升,五年创品牌”的奋斗目标,确立“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统一全校思想。学校明确了治校、办学理念,凝练出校训和学校精神。 此后,学校带领教职工勇于担当、锐意改革。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7.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综合大楼、实训楼等,新增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解决人才住房,增加编制破解师资瓶颈,规划建设新校区。在专业建设上,推动冶金专业提速发展,新办专业机器人技术弯道超车,冶金专业成为全国第四名的专业,机器人等多个专业建成全区全国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也已启动三年建设,并在全区率先举行全市人工智能大赛。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以“业务赋能 + 学历提升”双轮驱动,投入3000万元培训教师,开展AI技术普及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超70%。学校还引进全国职业教育和思政专家参与学校建设。同时,构建“文化浸润 + 实践育人”双轨体系,形成文化品牌,山歌文化入选相关案例,获评“广西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 在信息化建设上,学校从2012年开始扎实推进,成为全区第一批数字化标杆校、全国数字化校园实验学校,教育部还在此召开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场会。此外,学校投入超2000万元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双轮驱动:专业建设与技能提升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作为一所与地方产业血脉相连的职业院校,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学校围绕“传统专业提速、新兴专业超车”的育人思路,在专业建设上实现“双线突破”。 针对河池“有色金属之乡”的产业定位,学校聚焦冶金技术专业,通过加强师资、深化信息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与区内外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投入重金升级实训设备,将其打造为全国排名前五的优势专业。 同时,学校瞄准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连续6年获广西高职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并斩获全国一等奖,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当年便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斩获多项一等奖,迅速成为区域特色专业。 为夯实人才根基,学校构建“业务赋能+学历提升”双轮驱动体系,联合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AI技术普及教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近三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专项培训,并出台管理办法支持教师攻读硕博学位,高学历教师占比实现翻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以精准技能支持赋能区域发展 学校始终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置于发展的战略核心,扎实推动各专业与本地企业及广西重点产业关联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构建教师下企业实践机制,实施全流程严格管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精准对接。 目前,学校已与广西华锡集团、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中伟集团等区内500强企业,以及华为、科大讯飞、中国移动等区外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累计订单培养学生超600名,共建6个示范性产业学院;开展横向课题58项,技术成果转化3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53亿元。建成广西唯一的有色金属产业学院和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年培训企业员工超5000人次,成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在技术服务合作上,学校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近五年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200余项,其中为广西南国铜业解决“铜冶炼废渣回收利用”技术难题,为南丹南方有色优化“高炉冶炼温度控制”工艺,还打造了一条有色金属产品智能仓储物流生产链,累计创效千万元。 学校获国家专利146项、软件著作权229项,其中“一种湿法冶金废水处理装置”专利被3家企业采用,年减少废水排放10万吨。实现“办学服务产业、产业反哺办学”的良性循环。 2023年,学校牵头成立广西冶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暨河池市有色金属产教联合体,校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社会服务:以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 学校始终将助力地方发展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将办学实践融入企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三十年来,8.5万贫困家庭孩子来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稳定就业,成就全家脱贫,解决20多万人的脱贫脱困。 近五年来,学校每年为国家输送技术技能型毕业生近5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800多人,就业率在95%以上,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在区内外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现月收入4000—8000元。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夯实助推脱贫攻坚发挥的作用更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强,成为民族地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校面向社会全面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近十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超60万人次,培训金额达1.11亿元。 自2014年起,学校更是把培训班办进库区,10年累计培训移民1.2万人,涵盖低压电工、叉车司机等8个工种,通过“线上理论打卡+线下实操集训”模式,实现考证通过率超90%,推荐就地就近就业率达85%,人均月增收2500元,真正做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岗一户、带动一片”。2018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广西民族团结示范单位”、荣获“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校地协同:以产业振兴服务乡村振兴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导向,打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服务网络。面对企业技术升级需求,学校通过“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训模式,为国内外23家冶金企业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三年来培训员工7225人,合同金额2512万元,其培训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 2020年,学校成立河池粽子产业学院;2023年,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通过“田间课堂”“车间教室”,以直播电商、食品加工、无人机植保三大模块直插县域产业链,累计培训农户5万人次,成功孵化“寿源粽”品牌,两年网销800万只,销售额破2000万元,带动县域物流、包装、养殖新增岗位1200个,拉动当地生猪养殖、糯米、板栗和粽子叶种植等乡村产业链发展,让农民兄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劳动致富,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社会效益,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初心与力量,学校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砥砺前行:向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高目标迈进 根据发展需要,学校正陆续投入23亿元,在距河池西高铁站1.5公里处选址建设新校区,占地1600亩。届时,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基本建成一所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办学有特色、国际可交流的后发展民族地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引领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艰难建校到职教高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靠的是“唯有自身过硬,方能破局突围”的信念。学校正推进1600亩新校区建设,朝着“广西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目标迈进。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大胆创新、筚路蓝缕、破茧成蝶、砥砺前行”之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更多“广现力量”,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续写职业教育华彩新章。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