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正文

喜迎校庆|桂林旅游学院建校40周年:创特色名校,育文旅英才

2025年11月11日 11:0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林春逸 编辑:姜界峰

四秩文旅筑梦,桃李芬芳报国。2025年11月18日,桂林旅游学院将迎来建校40周年。

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旅游院校,四十年来,桂林旅游学院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修身、立志、敬业、创新”的校训,弘扬“敢为人先,追求梦想”的精神,谱写了与改革同频、与行业共振、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对接、与文化融合的辉煌篇章,逐步发展成为服务文化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演艺等旅游业主要领域的中国旅游教育重镇。

与改革同频,创特色旅游名校

独秀峰摩崖石刻上,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穿越时空,成为这座城市最隽永的文旅注脚。20世纪70年代,桂林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世界目光,但旅游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桂林旅游学院实景。

当时的桂林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若要实现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旅游人才刻不容缓。1985年11月,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建立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桂旅人的创业旅程就此开启,时任桂林市副市长袁凤兰兼任首任校长。在骖鸾路一片荒地上,袁凤兰校长带领全校师生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攻坚克难。

服务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学校必须走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办学之路。1986年,学校招收首批翻译导游专业学生40名。建校之初,新加坡前副总理吴庆瑞博士建议,学校可参照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模式办学,走国际化、开放式新路。率先引入行业专家师资,邀请行业高管走进课堂,将前沿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这种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994年,学校更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21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与自治区政府共建高校。四十年来,学校为文旅产业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文旅人才,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广西文旅强区建设的生力军、广西高校国际旅游教育合作的排头兵、中国—东盟旅游教育合作的领头雁。

与行业共振,培育文旅英才

始终坚持与文旅行业对接,与旅游产业同频共振。学校所设置专业涵盖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及文化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主要领域,形成了与文旅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

学校注重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构建了“一轴两翼三能力四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丰硕,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

在校友会2024年中国大学应用型专业排名中,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位列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行列,获评六星级应用型专业,档次为最高等级,并列全国第1位。

学校是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基地、首批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广西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为全国各省市培训旅游人才6万余人次,学员覆盖广西111个县(市、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桂林旅游学院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总决赛中勇夺女子垒球冠军,是学校大学生棒垒球队自2000年成立以来取得的第14个全国冠军。

教师团队深入乡村,主导推进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牵头起草广西首个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学校编印的《农家乐实训手册》,语言直白、操作清晰,成为农民致富的“宝典”。2020年学校获批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村学员近万人次。

与时代同行,建高水平大学

始终与国家、与民族同心同向,与时代同行。学校扎根八桂大地办旅游大学,主动服务广西文旅强区建设和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学校着力推动科研范式从“广泛布局”向“聚焦重大突破与区域急需”转变,从“单点突破”向构建“科研平台—产业需求—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转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4项;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实现广西14个设区市服务全覆盖,承接横向课题442项,直接赋能地方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旅游专业人才精准赋能工程,2015年以来为全国文旅系统及重点企业高质量培训专业骨干逾2万人次。2014年获评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21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是广西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广西一流学科旅游管理学科项目建设,拥有广西文化和旅游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桂菜工业化加工与营养安全研究中心、广西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广西旅游数据中心、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广西红色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成为南开大学对口支援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拥有省级旅游数据中心的高校,学校率先制定国内第一个省级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地方标准。学报《旅游论坛》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学术研究平台,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2022版),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桂林旅游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校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工匠、傅雷翻译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全国旅游教育名师等优秀人才。

其中,帅立功教授作为“中国画坛百杰”之一、首届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其水墨山水与兰花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等权威机构收藏,并屡获国际及国家级大奖,主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教材获评教育部精品教材。金龙格教授翻译出版《青春咖啡馆》《一部法国小说》《不哭》等50余部法语文学作品,先后8次荣获法国文化部国家图书中心颁发的“奖译金”并应邀赴法访学交流,他的译作《青春咖啡馆》荣获第三届傅雷翻译奖,《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荣获第十一届傅雷翻译奖和第二届漓江文学奖,《从未见过大海的人》获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提名奖,此外,他带领法语教研室教师翻译的《西方旅游史》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与世界对接,当教育合作典范

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文旅人才。从漓江之畔到莱茵河畔,再到密西西比河畔,学校与世界各国高校开展广泛的旅游教育合作,并逐步成长为联合国旅游组织认可的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典范”。2016年,学校与瑞士EHL酒店管理商学院(原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

2025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桂林旅游学院威斯康星国际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是联合国旅游组织附属成员单位,是世界旅游联盟、亚太旅游协会会员单位,是亚洲开发银行“高端旅游人才培训优秀合作伙伴”。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联合国旅游组织两任秘书长到学校考察、演讲。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瑞法依评价说:“与学校的合作已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开展各相关领域合作工作的典范,值得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学校重视发挥旅游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学校是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是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发起院校及其秘书长单位。累计为东盟国家举办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培训班逾30期;应中国—东盟中心之托,连续五年选派专家遍访东盟十国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援外培训,累计培养东盟旅游专业人才3000余人。

2025年9月,桂林旅游学院凭借《智旅声呐:中国—东盟跨境文旅场景下的跨模态AI联邦舆情与需求画像解决方案》,成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文旅创新”应用大赛唯一获奖高校。

在印度尼西亚等国设立海外校区,与特里萨克蒂旅游学院实施双学历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中印尼旅游教育合作”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建有文莱汉语旅游人才培训中心,获批中国—文莱烹饪现代工匠学院、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学校设立中国旅游研究院东盟旅游研究基地,专门开展东盟国家旅游业态研究。

与文化融合,育时代新人

桂旅学子理想信念坚定,传承家国情怀,特别是言行之中所体现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文化自信,是四十年来学校育人成效的最好证明。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逐步构建了“思专、思创、思旅、思体、思美、思劳”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积极打造《大美中国》特色思政课,2024年获批广西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逐步构建了学科交叉、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的新时代通识教育体系,加速推进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根本性转变。

学校注重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4A景区校园。校园规划采用“一核两轴双环多组团”结构,融合教学与旅游功能。兴华门的设计蕴含“闯”字精神,寓意桂旅人敢想敢闯;旅艺楼与青松夕照湖构成山水倒影,成为网红打卡点。这些建筑成为了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园里建有广西旅游博物馆、“桂林抗战文化名人”雕塑群、“党史百年,文化矩阵”、雁山窑等实景教学园区和旅游“打卡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熏陶。目前,学校着眼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正在全力打造“书香、汗香、墨香、味香、花香、旅香”校园,培育新时代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彰显着“敢为人先,追求梦想”的桂旅精神。外文戏剧节始于1997年,首届剧目《白雪公主》在五六平方米舞台上演出,婚纱用窗帘改制,小矮人戴安全帽。如今,戏剧节已成为多语种文化盛宴,2016年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棒垒球队是校园文化的另一张名片。2000年建队时,队员在碎石场上捡石子训练,用报纸缠球、锄头棒当球棒。2007年,球队首次夺得全国冠军,队长陈贻来拇指受伤仍击出逆转本垒打。

如今,棒垒球已成为必修课,每年超千名学生参与。“七玄乐府”少数民族器乐传承与创新项目获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红色导航文化引领文旅融合育人才”品牌项目入选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学生培养成效显著,先后获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及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奖提名,体现了文化育人的丰硕成果。

■结 语

新时代,旅游产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学校因旅而生、因旅而兴,面向未来,必将因旅而强。在旅游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学校按照“建成高水平旅游大学”的要求,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1+3+9”总体发展战略,建设“责任桂旅”“能力桂旅”“幸福桂旅”,努力培养更多文旅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秩芳华,初心不改;文旅筑梦,再启新程。四十年耕耘,从骖鸾路到雁山校区,从专科学校到本科院校,桂旅人用汗水书写了旅游教育的传奇。未来,学校将继续扎根八桂大地,以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旅游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西日报》2025年11月11日第007版电子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