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地评线 > 地评线文章 > 正文 |
【地评线】桂声网评:给教师“减负”,8条措施如何护住讲台初心? |
2025年11月11日 16:01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
|
11月10日,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建立严格涉校涉师发文审核机制等8条措施。 近些年来,“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负担减了,可许多老师的担子却更重了。你看:“清晨进教室就被3个App打卡催,中午改作业时接到执勤通知,深夜备课还得赶创城总结”——这正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日常。如今教育部出台的8条减负措施,像精准“手术刀”,既剖开非教学负担“病灶”,更筑牢教育本真“防护网”,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守护住讲台初心。 措施的“精准度”,体现在对痛点的“靶向治疗” 过去基层政府及其部门把学校当“万能接收站”,文件报表挤占备课时间,如今“严格涉校涉师发文审核机制”增设一道“硬门槛”,从源头卡住无关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评比”更是直接叫停“看台账厚度、比照片数量”的歪风,让督查回归教学实效。“社会事务白名单”更像一道“防火墙”,明确禁止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跨界任务,终结教师“既是教书匠,又是交通员”的尴尬。而精简App填报、禁止强制打卡排名,帮教师实打实地夺回时间,专注教书育人。 减负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归“传道授业”主业 据光明日报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的联合调研显示,78.6%的受访教师每周工作超45小时,30.3%甚至超过55小时,远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上限;更值得警惕的是,60.8%的教师表示非教学任务明显增加,各类检查、材料撰写、评比竞赛成了主要负担。这些数据背后,是教育精力的严重分散。如今这8条措施是相互衔接的“组合拳”:课后服务与下班时间精准对接,避免教师“顾校不顾家”;节假日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严控非教学培训,让寒暑假回归本质,也让教师们有充足的备课充电时期。毕竟,课堂质量与学生成长,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政策生命力在执行,避免“纸面减负”需靠两条“保障线” 再好的政策,若停留在纸上,也只是一纸空文。8条措施能否见效,关键在于地方执行的力度与深度。“教师减负监测核查机制”建起“千里眼”,监测点、第三方参与、媒体线索共享,能及时发现违规摊派;“多部门协同治理”更给政策装“牙齿”,与省委整治形式主义、纪委监委集中整治联动,比教育部门单打独斗更有震慑力,过去减负“雷声大雨点小”的症结,正被这样的刚性监督破解。期待此次教育部的8条措施,以及长效的监督机制,是一次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师回归主业的系统性努力。 教师减负从不是个人小事,而是教育质量大事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唐代大师韩愈早在《师说》中就给出了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给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才是教师的主职主业,才是教师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为社会赋能的根源。此次8条措施从源头关紧发文“闸门”、卸下督查“重负”、挡住跨界“任务”,帮忙教师从繁杂的琐事中抽身,把精力用在育人上。要知道,教师眼里有光,学生心中才会有暖;教育聚焦主业,才能滋养成长。这8条措施的价值,不只在“卸包袱”,更在“守初心”——守住讲台,守住教育本真。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