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乡村频道 > 正文

2025“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观察:在机遇中看中国 在开放中看广西

2025年11月11日 16:43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黄静 关诗辰 编辑:关诗辰

新闻眼11月3日至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在广西举办。合作周主题为“开放、人文、家园”,开展“‘东盟伙伴’一起看中国”中外记者联合采访,举办中国—东盟青年媒体人对话会等活动,推动双方在深入交流中凝聚共识,共商合作共赢之路。活动期间,中外媒体记者走进南宁、柳州等地实地采访,以多元视角与立体叙事,生动展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广西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2025“东盟伙伴”媒体合作周在广西南宁开幕。

筑媒体之桥,通合作之路

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的建交节点。开幕式上,东盟国家的嘉宾表达了与中国媒体合作的期待与愿景。

当前柬埔寨年轻一代擅长通过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中柬合作的日常故事。柬埔寨新闻部国务秘书肯·顾纳瓦表示,柬埔寨愿继续与中国及所有东盟伙伴一道,携手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共融的媒体格局,建设共同的家园。在缅甸宣传部副部长耶丁看来,面对数字化迅速发展,需要通过团结协作、深化交流与加强媒体合作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促进各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共同塑造一个以和平、创新、相互尊重为核心的区域媒体新格局。

泰国媒体发展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塔纳功·习素塞表示,双方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拓展,尤其在文化领域取得累累硕果。泰国愿与中国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媒体与创意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只是新闻报道者,更是连接文化、增进理解的‘桥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坎潘·培亚冯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相信本次合作周将成为“启迪新思维、开辟新路径”的重要平台,把媒体合作提升到新高度。

泰国媒体发展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塔纳功・习素塞接受广西国际传播中心记者采访。

促科技发展,智启新未来

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到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从上汽通用五菱智能岛式工厂到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在日新月异的八桂大地上,东盟国家记者用镜头记录广西科技发展的蓬勃动能。

在南宁国际铁路港展厅,越南莱州报业与广电集团副总编阮氏玉河被一组数据吸引:截至11月3日,广西始发中越班列已累计发运货物29956标箱,同比增长124%,超2024年全年总量44%。印度尼西亚巴拉塔传媒主持人阿德里亚·阿斯塔利感慨道:“中国港口的智能化运营大幅降低了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物流成本,真正推动了贸易畅通。”数据的背后,是通道效能持续释放的体现,更是区域经济融合深化的缩影。

东盟国家记者在南宁国际铁路港展厅了解交通枢纽智能化建设。

在今年东博会上备受关注的AI翻译眼镜,也成为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外记者争相体验的“明星产品”。这款由广西企业生产的AI产品,已销往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我太喜欢了!”“戴上它,我就不用翻译了。”泰国Nation电视台主持人林恋茹在现场试戴后,连发好评。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台长耶乃戴上这款眼镜后,与记者交流无障碍。他说:“广西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动能,也为东盟各国提供了协同创新的机遇,让东盟各国共享发展成果。”

东盟国家记者在南宁体验AI翻译智能眼镜。

在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的一系列沉浸式科技体验,让柬埔寨新闻部副国务秘书布拉·涛阿米达惊叹不已:“中国借助AI将人类的梦想照进现实。”菲律宾国家电视台记者、主持人艾伦·考利那莱斯·弗兰西斯科在体验AI变装后表示,中国不仅AI技术先进,更为可贵的是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享成果的开放姿态,“希望这些技术能尽快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

东盟国家记者参观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

在上汽通用五菱的智能岛式工厂和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AI不再是概念,而是被真正应用于生产场景中。老挝国家广播电台记者苏丽翁·潘塔吉参观五菱后感慨道:“中国制造融入了大量人工智能,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令人大开眼界。我希望老挝能与中国在汽车领域加强AI应用合作,这将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

东盟国家记者体验广西产新能源汽车。

另一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记者都把采访重点聚焦在柳工产品创新研发上。“柳工在全球拥有20多个制造基地,12个研发基地,1.7万多名员工,产品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柳工产品管理部负责人韦顺宜流利地用英语介绍。这一组数字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生动见证,也是广西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真实写照。

菲律宾记者接受采访。

走访越深,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国际合作部主管拉兹亚扎·本·穆罕默德越有感触。他表示,人工智能在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产业变革引擎的强大动力,“我期待中国与东盟在AI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和联合项目开发等,为彼此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跨地域互鉴,越山海情长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国与东盟友好往来延续千年,各国多姿多彩的文化交织成绚烂的图景。进入新时代,广西以生动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可借鉴的范式聚焦了东盟国家记者的目光。

在洋溢着民族风情的南宁相思湖小镇,老挝《万象时报》总编辑彭莎婉·提乔饶有兴致地体验了中国传统竹编技艺,“在老挝,大家也用竹子制作各种手工艺品。老中两国的传统技艺不仅精湛,也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这次体验让我对广西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有了直观的感受,很美妙。”走进柳州紫荆花文化创意廊展览馆,柬埔寨仙女电视台记者尹沃英被一件件精美的民族服饰深深吸引,点赞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她说:“希望能借鉴广西的做法保护和传承好柬埔寨传统技艺,创造性开发各类工艺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东盟国家记者打卡南宁相思小镇。

从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记忆,到龙潭公园侗寨引人入胜的实景演出,印度尼西亚巴拉塔传媒摄像记者里卡多·昂格罗不停地观察、不断地思考。这些场所已从单纯的参观地,跃升为民众乐于畅游的文化栖息地,他由此更深地体会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性,“我把在广西的所见所闻与朋友们分享,希望他们也能来中国走走看看。”

中外记者穿上戏服体验中国戏曲表演。记者 沈程 摄

当东盟国家记者在螺蛳粉产业园区,参观袋装螺蛳粉生产流程、体验“嗦粉”文化后,对“工厂变景区”这一创新模式所展示的一碗粉从街头小吃到百亿产业的升级之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柳州螺蛳粉已超越食品本身成为一个文化IP,能衍生出冰箱贴、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为东南亚许多未能产业化的民间美食提供了宝贵借鉴。”印度尼西亚巴拉塔传媒总经理邱烈丰颇受启发。

柳州螺蛳粉“圈粉”东盟国家主持人。

柬埔寨国家传媒记者桑占塔一路拍个不停。“广西打造的文化IP令人印象深刻。通过以一碗粉吸引全球目光的柳州,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政府为国家发展付出的巨大努力。”他通过现场视频分享,向国际友人发出邀请:“隔着屏幕看,不如来中国亲身体验。”

柬埔寨记者第二次走进广西,由衷为中国科技发展点赞。

柳州工业博物馆内的自助照相机定格了中外记者欢聚的瞬间,见证了跨越山海的友谊。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持人娜塔莎·阿丽亚动情地说:“此次广西之行我收获良多,既了解了广西民族文化又交到新朋友,我要把广西的美食美景介绍给更多的马来西亚民众。”

5天时间里,中外记者增进友谊、共话发展。每一次合影、每一番畅谈、每一刻分享,交织成难忘的广西记忆。他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合作,成为挚友,彼此支持,共享机遇。正如邱烈丰为雅万高铁创作的歌词所言:“当我们同心携手,世间便无不可能。”

参与“‘东盟伙伴’一起看中国”联合采访的中外记者合影。


记者手记:让彼此更加靠近

这次行程中,最令中外记者印象深刻的莫过于AI科技带来的震撼。从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的沉浸式体验,到上汽通用五菱智能岛式工厂和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的实际应用,我们看到了广西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生机。当东盟国家记者争相试戴AI翻译眼镜,实现无障碍交流,我们真切感受到技术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新纽带。

在南宁国际铁路港,一组组飙升的班列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广西持续释放的开放活力;在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机械臂精准舞动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深刻变革。这些见闻让我们坚信,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势不可挡——这不仅是技术的流动,更是共同愿景的逐步实现。

本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媒体合作蕴藏着无限可能。尽管我们来自不同国家,语言多样化,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南宁相思湖小镇体验竹编技艺时,老挝记者说他们也有相似的工艺;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合影时,我们分享着跨越山海的欢笑,这些时光让我们感受到超越语言的共鸣。

与东盟同行交流心得时,我发现彼此都对记者职业怀有同样的热忱。柬埔寨同行用短视频讲述日常合作,菲律宾记者努力呈现真实的中国。我们都相信,虽然工作辛苦,但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人看见世界、了解真相,这一切都格外值得。马来西亚同行倾力把广西文化介绍给海外观众,印尼记者诚邀朋友来看看真实的中国……我们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采访任务,还肩负着搭建理解之桥的使命。这也正是本次活动最触动我们的地方——我们都在为讲好中国与东盟的友好故事而共同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